耳蝸裡有隻象
Truth within Earshot
導聽演出 || 趙朗天 x 方祺端
真實不實,聲音卻如此具象
這個演出,要打開的不只是耳朵,更是你的心扉,重新發現不同感官接收的可能,傾聽一場聲境空間的經歷。
「象」存在與否並不是核心
「真相是堅實的」(Truth is concrete)是德國著名劇作家布萊希特在流亡丹麥時,書桌上放著的一句給自已的字句。在政局動盪的1930年代,他以這句說話提醒自己即使在當時歐洲的現實狀況下,仍然要保持信念。來到2020年,在世情複雜、網絡與媒體大大改變了資訊的接收,現實與真相真的仍是堅實的嗎?
英文有一句諺語 :「Elephant in the room」,意思是指擺在眼前眾所週知的問題,人們卻假裝視而不見。然而,奧地利哲學家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在年少時亦就「房間裡有沒有犀牛」跟老師熱烈討論過,最後還是沒有結論。
那麼,到底有沒有這頭象(或犀牛)?有沒有絕對的「真實」存在?在這個演出中可能找不到答案。但無論如何,經由我們的話語,這頭象卻又確實具像地出現了在我們的腦海之中。在這個演出,創作人並不是要跟觀眾去辨別外面世界什麼是真實,而是從自身聆聽與觀看經驗之間,喚起觀眾感官的敏感度,重新發現我們是如何接收,又或我們的經驗如何被塑造,以構成我們以為的真實。
「真實不實,聲音卻如此具象」,當中包含「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ete)的概念,源自於法國作曲家皮耶謝弗(Pierre Schaeffer)。「具象音樂」離開傳統音樂規範,強調的不是旋律、節奏或和諧性,而是聲音的構作。聲音素材可以是來自於樂器、電子合成器所混合的聲效、人聲、以至從環境中的田野錄音。這些聲音素材成為音樂/聲景構作的原素。聲音/音樂看來是抽象的藝術媒介,在這個演出中卻「具像」地呈現,被導聽體驗。
「導聽」演出,從聆聽出發,擴闊感官可能
視覺,是大多數人用以體驗外界的主要感官。從視覺文化、藝術研究,有約翰・伯格 (John Berger) 名作《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 探討我們是如何觀看、如何運用視覺語言,去建構更深層的意思。在聆聽方面的探索,可能相對少人去探問。這方面,有法國音樂作曲家米歇爾·席翁(Michel Chion)提出有關「聆聽模式」研究。聆聽的三種模式:從最日常的「因果聆聽」 (causal listening) – 沒有刻意去選擇聆聽的焦點,純粹打開耳朵去接收資訊及辨識聲音來源;「語意聆聽」(semantic listening) – 以聆聽去理解訊息內容;以及「純粹聆聽」 (reduced listening) – 聚焦於聆聽某種聲音之上,集中注意當中的變化。從最後這種模式,可延伸至探討聲音本身的意境、情感、美學的研究等。
這次「導聽」演出,希望可以開闊觀眾的聽覺感官,重新發現聆聽的不同方式與層次。然而,這個演出不是要否定視覺或其他感官,反而是要讓觀眾更整體去體會視與聽感官的特質,如何構成「聯覺」的體驗。同時,看似或聽似的「真實」,可能只屬於觀者/聽者的想像。
人聲超越話語,結合聲景建構更遼闊的風景
有別於戲劇演出,演員的話語不再只限於敘述性或語意表達,她/他們的聲音、表現方式,可能有更闊的表演性可能。幾位「靚聲」演員 - 鄭綺釵、劉曉樺、蔡運華、黃譜誠,將會如何演繹另類的文本?
同樣,樂手亦不一定只在於演奏音樂。Cong Quartet 幾位年青樂手將離開他們當代古典音樂演奏,突破界限與聲景、人聲交融合作演出。但無論如何,這個演出,聲景將會成為主角,讓觀眾體驗不一樣的劇場空間演出。
這次實驗,由創作監製 – 黎蘊賢發動及策劃,以新成立的No Discipline Limited製作。兩位主創人 - 趙朗天及方祺端,在這次合作實驗中,努力嘗試離開他們各自的 comfort zone,以對方的媒介思考,又以自己擅長的媒介作回應互動。是一場難得的intermedia實驗。
2021年1月15日 (五) << 20:00
2021年1月16日 (六) << 16:00 / 20:00
2021年1月17日 (日) << 12:00 / 16:00
演後分享會
23.01.2021 (六) 3pm
⾹港兆基創意書院 概念士多
免費參與,廣東話進⾏
趙朗天、⽅祺端
連同嘉賓:
馮程程 - 文本劇場及跨領域藝術創作者
楊陽 - 從事教育及藝術寫作,為聲音掏腰包創辦人及藝術總監














-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