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攻殼機動隊》由漫畫家士郎正宗創作,1989年開始連載。故事設定在2029年的虛構日本城市「新港市」,那時的人類除了大腦之外,全身幾乎為生化電子義體,社會衍生出新的電子犯罪方式。
1995年,《攻殼機動隊》首次被改編為動畫。電影由押井守執導,Production I.G製作。有別於漫畫原著的輕鬆幽默,押井守改編時為電影定下更嚴肅及陰沉的氣氛,深入地探討科技如何影響人類對存在本質的思考。英文片名的「Ghost」指靈魂,「Shell」則指軀殼——當人類發展成義體人 (cyborg),人的靈魂和意識可以脫離肉身,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該如何定義自我?
無論是對未來科技的想像(以電子機械改造人體、意識直接連接網絡、黑客入侵記憶),還是其所探討的哲學主題(軀殼與心靈的關係、一個人存在的定義),《攻殼機動隊》都體現前衛的視野。電影上映後不但在日本得到好評,還進軍歐美,好評橫掃全球,更被盛讚為動畫史上最前衛及跨時代的電影之一,以及譽為cyberpunk代表作,奠定了押井守的大師地位。
而在科技日益發達的情況下,《攻殼機動隊》所提出的「人類義體化」、「人機融合」概念,也被認為是逐漸成真的預言。導演押井守曾在2014年說過︰「我覺得《攻殼機動隊》的世界觀已經是現實了,現在每個人都有手機,包括我,只差沒將手機放入大腦中,不論是把手機放在衣服裡還是大腦中,反正離了它就活不了,這就是我說的『人類必須要去適應科技』,因為實際上那已經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了。」
影響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 系列導演華高斯基姐妹 (The Wachowskis) 深受《攻殼機動隊》啟發,更曾將此動畫電影放給監製Joel Silver看,指她們想以真人來拍出這世界觀。在視覺上,《廿二世紀殺人網絡》也參考了很多《攻殼機動隊》的細節,例如《攻殼機動隊》片頭的工作人員名單以綠色數字序列顯示,啟發《廿二世紀殺人網絡》中電腦代碼的呈現方式。在後頸連接埠插入電纜,以連接網絡世界的設定,也是來自《攻殼機動隊》。
香港
香港影迷對《攻殼機動隊》必定有多一重親切感,因為「新港市」的設定以香港為藍本,街上滿佈矗立的新舊樓宇、懸掛的招牌,都是香港人熟悉的景象。
導演押井守說︰「在思考如何以影像來表現資訊時,我想了很久。究竟我該如何表現資訊飽和,乃至於過度飽和的世界呢?最後我就打造出了一個宛如香港,佈滿原始招牌,且充滿噪音的世界。或許以畫面來呈現,對觀眾會比較有說服力呢。」
根據押井守,《攻殼機動隊》絕大部分為純手繪,只有50至60影格是靠電腦技術生成。這意味著一幕幕細緻的都市風景幾乎全由人手繪製,令人歎為觀止。在全新4K數碼修復下,這些畫面將以高清呈現在觀眾眼前。
電影資料 |
|
片種 |
劇情、動畫、動作、科幻 |
導演 |
押井守 Oshii Mamoru |
片長 |
83分鐘 |
級數 |
IIB |
語言 |
日語 (中英文字幕) |
發行 |
安樂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