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受傷開始
雖然David在初接受專業舞蹈訓練時已經接觸過Pilates和Gyrotonic®,但一次受傷經歷,才讓他真正體會到這兩個系統的好處,David說:「當時所受的傷頗為嚴重,走路都得用柺杖,跳舞就更不用說了。Pilates和Gyrotonic® 的好處是有專屬的器械,讓我可以因應身體狀況來適度運動。受傷患所限制的身體因為得到運動的機會,因此亦促進了我的復原。」當然,幫助受傷身體復原只是身體鍛鍊的其中一個效果,最重要的,它始終是表演訓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很多時導演、編舞、甚至表演者自己都會對身體有些『不合理要求』而不自知。在創作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只著重達成一些目標或追求一些效果,而將身體放到較次要的位置,甚至忽略了身體的承受能力。身體鍛鍊就是要『身體先行』,先了解身體的物理限制及可能性,進而考慮動作的動機,以及與內在情緒、情感的關係等。」換言之,身體鍛鍊是技巧以外,以身體為首要考慮的訓練,令表演訓練更加完善。
一個發問的過程
表演藝術難免有風格化的動作演出,例如芭蕾舞或任何大師的獨特形體表演方式等。然而每個人的體質有所不同,若長時間只為某些難度動作而練習,很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為達致某些演出效果而對身體作「不合理」的要求,表演者是否仍然要透過身體鍛鍊來配合?David回應說:「一個要求是否『合理』,不能立即下定論,而是要慢慢探索過才能知曉。人的身體有很多習慣,而這些習慣往往阻礙了身體的活動可能。即使是十多歲的年輕表演者,都有積習了十多年的習慣,要一下子去除這些習慣並不容易。因此身體鍛鍊其實是一個發問的過程,目的就是要找出那些要求到底是真的『不合理』,還是人本身的習慣阻礙了這些動作。如果要求真的不合理,便要探索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去達到類似的效果。然而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也會發現很多身體的其他可能。」David 將這個探索身體可能性的過程,比喻為一個色彩繽紛的旅程:「每套身體鍛鍊的系統都能幫助參加者發現身體不同的可能,而且每個參加者都可以因應自己的需要而選擇自己的『顏色』,是一個很自主的旅程。」
怎樣加強可塑性?
那麼,身體鍛鍊在實質上到底有甚麼內容?David以Pilates和Gyrotonic®作為例子說明:「這兩套系統都很著重肌肉訓練及身體協調。而肩及髖關節的開發亦很著重,這對舞者來說特別重要。還有就是脊柱的訓練。由於人類只用兩腳支持整個身體,基礎比四腳動物細小,所以人類站立甚至舞動其實是一件很具挑戰性的事。加上現代人經常長時間坐立,令背部僵硬,所以表演者必需透過訓練將活動能力提升。」對多個身體鍛鍊系統均有研究的David,指出其實很多系統都有類似的訓練範圍,而它們都有一共通點:「它們的創辦人,很多在身體上都曾受過嚴重的傷患。為了重建自己的活動能力,於是發展了該系統來。」從教學經驗及不同的系統研究中,David歸納出他認為身體力學上最重要的幾項要點:「首先是呼吸,然後是脊柱的靈活性,還有脊柱與四肢相對位置的變化。」
身體歸零
然 而David指出,一套為表演者而設的完整身體鍛鍊課程,並不限於圍繞著上述三點身體力學範疇來進行。不同的身體鍛鍊系統,有著各自的理念和特性,當應用 在表演訓練上,卻同樣著重加強表演者的可塑性:「身體鍛鍊能提升表演者的動作效率,在多個不同系統當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方向,就是要將身體『歸零』。雖然 我沒有深入探究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的理念,但從我跟黃俊達*的交談中,我認為跟『中性身體』(Neutral Body)的概念很接近。」表演理論或訓練,很多時都是殊途同歸。「當身體在力學上可以回到最簡單、最基本的狀態時,他活動的可能性就可以大大提升。一個 『欠缺效率的身體』被放在舞台上其實也是可以的,但這是一個角色。如果一個演員常常帶著一個角色的身體來表演,他的藝術生命就一定被大大限制了。」
對你來說,甚麼是「形.動」?
在 「演藝形.動」系列中,筆者都會問每一位受訪嘉賓同樣的問題:甚麼是「形.動」?David說:「其實生命就是movement!大自然萬物、日出日落、 花草樹木的生長、甚至一個細胞,我都視作movement,但當然這是非常宏觀的看法!從表演上而言,我相信簡單的形體動作,可以呈現複雜的概念。例如 生、老、病、死,表演者可以透過動作、身體的高、低、呼吸、和目光視線等來表達。換個角度看,形體動作亦可以作為一種創作的工具。如果我們再將身體配合情 感、情緒,找出人的深層和表層關係,協調起來,那麼表演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 若讀者有興趣了解更多,可參考「演藝形.動」系列 (一) 尋找詩意的身體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