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拉賓怎樣研究動作?
溫:動作是很有趣的,你說它到底是不是實質的東西?你可以拍下照片來捕捉動作,但拍出來的只是過程中的一剎那,而不是動作本身。所以動作分析是研究一個一瞬即逝的過程,是困難的。要注意的是你用甚麼角度去看動作,每個人看事物和看動作都受其主觀取向所影響,當人有既定觀念及取向時,就會只看到自己想要看的東西,不想看的就自然會忽略了。情況有如瞎子摸象,人看到的只是整個事實中的一部份。對於研究動作而言,我們也得透過一些特定的角度,選擇性地去看,然後嘗試綜合不同的角度看看可以得出甚麼結論。因此,拉賓動作分析是分成幾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研究動作。然而,對身體的認識是基本,沒有有形而且實質的身體就無從去觀察和研究(這概念涉及身意內導研究(Somatics)的範疇*,容後再談)。
陳:拉賓動作分析系統採取了哪些角度去分析動作?
溫:主要從三方面,分別是Effort、Shape和Space Harmony。三者各自透過不同的角度去展現動作的不同性質。
首先解釋Effort。在這裡 “Effort”是一個專用的名詞,要小心不要跟英文 “make an effort”的effort混淆意思。我們做動作時的目的和出發點,受動作背後的處境影響,會令產生出來的動作呈現出某種特質(quality)。簡單地說,Effort就是研究這種關係。Effort的研究很多時會應用在形體劇場和舞蹈治療上。
接下來是Shape。拉賓視動作是一個形態改變過程,他視舞台為一張畫布,透過Shape不同的選材去繪畫。例如從點、線、面、體積等手法。
最後是Space Harmony,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先舉一個例子,芭蕾舞是一種非常講究幾何上美感的舞蹈。芭蕾舞的動作設計是採取一個幾何劃分取向來組織成。簡單來說,空間的不同方向劃分就像鋼琴的琴鍵,可以組織成視覺音樂。從這個例子可以見到,動作跟空間的劃分或組織有特定的關係。這方面的研究不只應用在表演藝術方面,因為人的動作任何時候都跟空間掛鉤。就算動作細碎如搔癢,其實都包含了空間意圖在內。其實每一種動物的活動方式,都是規限在牠們特有空間的範疇內,例如蟹是橫行的。人卻比較特別,我們經歷了多次進化,變成可以多方向地活動。空間跟人體動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假如一個人的活動空間可能性被限制了,亦等如釋放活動潛能的可能性都被限制了。
陳:拉賓動作分析可以如何應用?
溫:對,應用是很重要的,否則整套系統只會停留於標籤(Labeling)的層面。我以Effort來舉例吧,之前提及Effort較多用於劇場舞蹈上。試想像,在舞台上我們如何演繹「時間」呢?數拍子可以嗎?但這是客觀的時間,那麼主觀的時間呢?「趕時間」和「悠閒」便是主觀時間的兩個極端,動作質素的取材能間接塑造出一個虛擬現實。例如台上的表演者都行色匆匆,川流不息地在台上找出路,即使觀眾不知道他們為甚麼如此匆忙,但透過此動作特質,觀眾亦會感受到壓迫,並開始想像及聯想一定有事即將或已經發生。這便是透過動作質素選材的手法,在台上創造特定狀況(circumstance)的例子。
*溫玉均老師將在下一篇「演藝形.動」系列特稿中講解有關「身意內導研究」 (Somatics),有興趣的朋友敬請密切留意《藝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