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國敏:「藝術家要自己行出一條路,當中並沒有既定路線」
作為出色的指揮家及鋼琴家,廖國敏亦是國際指揮大賽的得主,他現為香港管弦樂團(港樂)駐團指揮,對於獲奬他表示非常感恩,「藝術家要自己行出一條路,當中並沒有既定路線,感謝沿途遇上不少天使。」
澳門出生,五歲開始學鋼琴、向着指揮夢進發的廖國敏,順理入讀香港演藝學院,畢業後負笈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和費城寇蒂斯音樂學院深造,學成時卻遇上金融海嘯,找不到指揮工作,更經歷了五年「低潮期」。樂觀的他卻甘之如飴,更積極裝備自己:「我會想像樂團希望聘用怎樣的指揮,例如能用更流利的英語向觀眾介紹音樂;又例如許多歌劇發源自意大利,我就親赴當地進修。」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他於2014年獲費城樂團招攬為該樂團首位華人助理指揮,更在同一年的國際史雲蘭諾夫指揮大賽贏得亞軍,及後不同歐洲國家的演出邀約便紛至沓來。廖國敏自覺優秀的指揮就如靈魂人物,能帶動樂手奏出觸動人心的音樂,他視老師奧托-維爾納.繆勒的話為金玉良言:「『別人不會記得你最好的那場音樂會,只會記得最不好那場。』我總要求自己每次演出都做到極致。」
得獎年度的代表作之一,是與港樂合作的《樂季揭幕:貝多芬音樂節:廖國敏|貝多芬三重協奏曲》。音樂會本由港樂音樂總監來指揮,因疫情未能回港,臨危受命的廖國敏那時甚至還未是駐團指揮。是次音樂會曲目由廖國敏自定,揭幕作品是柯普蘭的《平民的號角聲》,特意獻給在疫情下無私奉獻的香港醫護人員。而港樂與港鐵合作的《享樂在港鐵》,以短片形式把古典音樂帶進車站大堂並車廂裡,短片中廖國敏化身為喜愛音樂的上班族,「我們想出了很多表達方法,只為令古典音樂連繫社區。」
華琪鈺:「兒子令我的舞蹈人生更加圓滿」
現為香港舞蹈團首席舞者的華琪鈺,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在舞團從事中國舞及當代舞接近20年,「我三分之二的生命也是舞蹈。」她全心全意投入表演及創作,在舞台上塑造了多個經典角色——《舞.雷雨》的繁漪、《梁祝.傳說》的孟姜女、《白蛇》的白素貞、《青衣》的筱燕秋均讓人難忘。近年更三次獲得香港舞蹈年奬「最值得表揚女舞蹈員演出」。
得奬年度代表作的《青衣》,華琪鈺飾演的筱燕秋為京劇演員,作品講述筱燕秋的戲夢人生,劇中她演嫦娥奔月一舉成名,視舞台為終生歸宿,和華琪鈺的舞蹈人生也是不謀而合。「《青衣》跟自己很相似,舞蹈佔據我人生大部分時間,年紀漸長,對於筱燕秋這個角色是感同身受,讓我能享受演出過程,把自己內心的思想和恐懼完全表達出來。」因為疫情,《青衣》延期一年才順利開演,然而《最後一夜》經過三次改期到今年二月,最終也未能上演,華琪鈺仍未能在台上化身成白先勇筆下《金大班的最後一夜》中的金兆麗,「在這時候得獎,像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讓我更有動力向前走。」
華琪鈺在七年前當了媽媽,她自言從此對舞蹈多了一份體會,而她的得奬感言除了感謝舞團、良師和丈夫,也感謝兒子「令我的舞蹈人生更加圓滿。」舞者要面對歲月對體能上的挑戰,而作為女性更多了一道生兒育女的關卡,華琪鈺卻將之轉化成內心的韌性,情感表達上亦更為細膩:「我個性很焦急,說話又直接。母親這個身分令我變得有耐性,而且照顧孩子也要細心,這些也成了磨練,潛移默化,回到舞蹈,讓我更懂得往內走,對舞蹈的表達不同,不再留於表面功夫。」
盧智燊:「請相信生命的奇蹟,一直到最後的最後」
盧智燊以《解憂雜貨店》裡一句台詞為他的得奬感言作結,這一句亦勾勒出他對劇場矢志不渝的熱情。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加入中英劇團廿三個年頭,盧智燊由演員起步至今天的助理藝術總監,早年憑《頭注香》及《花樣獠牙》分別獲得最佳男主角(喜劇 / 鬧劇) 及最佳男配角(喜劇 / 鬧劇);執導作品《科學怪人.重生》獲IATC(HK)劇評人獎評為2020年「年度關注作品」之一。求新求變、不甘於現狀的性格推動盧智燊三年前籌備黑盒劇場《完全變態》,他自言想藉此與演員一起探索新的講故事方法,「我希望無論演出或執導的作品,都是有靈魂的。」
得奬年度作品《科學怪人.重生》,是盧智燊將其導演碩士畢業作品再一次重新創作,由劇本、舞台設計以至鮮艷的螢光綠場刊,都展現一種革新的氣象。他思索如何打破舞台美學固有公式,在空間及演繹上尋找新的出口,最後摒棄慣常的呈現手法,改以巨大白色隧道為主場景。「我知道對演員、燈光、設計團隊,甚至是如何執導,當中有多大的限制與困難。而我的信念是每當新事物出現,都是由限制開始;面對局限,便要選擇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隨劇情推進,演員走位和燈光轉換配合下,管道是隧道,是海洋,是星空,也是生命泉源。
疫情影響了劇場運作,然而他認為劇場的力量無可取替,「劇場對我來說,更是一個學習和分享的地方,無論是演員、導演、設計師、前台幕後、甚至觀眾,戲劇就是一個直接交流的空間。」他亦一邊執導演筒一邊演戲,如近年出演喜劇《福爾摩斯四圍騰之華生暴走大狗查》,與三位演員分飾35角;又如《留守太平間》熟練對白,與潘煒強精彩對戲。「我曾試過只導不演,發現整個人沒有能量。演員身分早已滲進我的血液。」劇場外他亦走進教室,持續六年,「修讀戲劇教育的是老師及社工,卻大多沒有演戲經驗。我希望分享多年來累積的戲劇經驗,讓孩子們明白何謂舞台上的『真』。」
第十六屆香港藝術發展獎 得獎名單
獎項 | 得主 | |
終身成就獎 | 張彥女士 | |
傑出藝術貢獻獎 | 榮念曾先生 | |
董橋先生 | ||
梅卓燕女士 | ||
藝術家年獎 | 藝術評論 | 從缺 |
舞蹈 | 華琪鈺女士 | |
戲劇 | 盧智燊先生 | |
電影 | 卓翔先生 | |
文學藝術 | 謝曉虹博士 | |
媒體藝術 | 許方華女士 | |
音樂 | 廖國敏先生 | |
視覺藝術 | 從缺 | |
戲曲 | 從缺 | |
藝術新秀獎 | 藝術評論 | 王家琪博士 |
舞蹈 | 梁晉朗先生 | |
戲劇 | 天台製作 (李婉晶女士,艾浩家先生) | |
電影 | 從缺 | |
文學藝術 | 蘇苑姍女士 | |
媒體藝術 | 從缺 | |
音樂 | 鄭智元先生 | |
視覺藝術 | 勞麗麗女士 | |
戲曲 | 從缺 | |
學校藝術教育獎 |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中學部) (得獎計劃:點亮自我、彰顯眾藝 — 在疫情中以藝術重構人際關係藝術計劃) |
|
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 (得獎計劃:Arts for EveryWUN) | ||
樂善堂王仲銘中學 (得獎計劃:《當新蒲崗遇上藝術》— 尋常人文生活.交織社區藝術計劃) |
||
藝術推廣及教育獎 | 1a空間 (得獎計劃:賽馬會當代「藝述」普及計劃) | |
香港藝術中心 (得獎計劃:賽馬會ifva Everywhere影像嘉年華2020) |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得獎計劃:一攝無邊:香港劇場影像紀錄數碼資料庫暨教育計劃) |
||
石磬文化有限公司 (得獎計劃:《讀音》網絡平台及詩歌保育計劃) | ||
香港小童群益會 (得獎計劃:賽馬會「藝術有SENse」計劃) | ||
藝術贊助獎 | 大華銀行 (得獎計劃:大華銀行藝術贊助項目— 2020/21) |
「第十六屆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實況播放詳情︰
- 6月3日(星期五) 下午2時於香港開電視77台
- 6月4日(星期六) 下午2時30分於ViuTV電視99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