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歡的作品 + 最喜歡的香港新晉作家
公眾投票:https://app4.rthk.hk/culture/13thbookprize/polling.php
截止日期:2020年5月6日
書籍 |
內容簡介 |
|
1 |
|
《炸醒我的「六四」──背後和感悟》(上、下冊)
作者:劉銳紹
出版:四筆象出版社
「六四」是作者人生的轉捩點,從「又紅又專」的可用之人,一下子變成「動亂精英」的罪人,前後11年不得國門而入。透過本書,作者將30 年來藏於心底的話一一道出。本書共七章,內容述說:作者如何無端被捲入中共的高層鬥爭;「六四」至今30 年,中國的形勢及香港的變化。書中亦有述及「六四」前後作者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情況,以及經過「六四」事件後,作者的一些醒悟等等。 |
2 | ![]() |
《命子》
作者:董啟章
出版: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本書以父親的角度,熔散文和小說於一爐,進入存在或不存在的兒女之人生。第一部分〈命子:果〉以回憶錄/生活散文形式,寫父子相處日常和兩人之間的相互「忍讓」,寫兒子果之執著,為人父母之甜蜜無奈。第二部分〈笛卡兒的女兒〉,則透過虛構笛卡兒的人物傳記,想像一個有女兒的人生。第三部分〈命子:花〉虛構另一個不存在的兒子花的書信,試圖作為真實兒子的對照,也帶入自己孩提時的記憶,作為另一種隱性父對子的期待。 |
3 | ![]() |
《晚清中國小說觀念譯轉——翻譯語「小說」的生成及實踐》
作者:關詩珮
出版:商務印書館
本書以晚清以降,具代表性的現代中國小說理論家梁啟超、呂思勉、魯迅等及其小說理論,抽絲剝繭,分析他們如何通過存「形」、保「音」、易「義」的手法,承載了經東洋傳入的西洋小說觀念,讓「小說」這個漢語詞彙,慢慢成為了像「文學」、「社會」、「存在」等的「翻譯語」,從而促成了新文學的出現,沿用至今。 理論探討之外,作者亦以晚清作家吳趼人及翻譯家林紓為例,描繪「小說」現代化歷程中的東西交匯、新舊激盪,引發我們對文學、歷史批判性的思考。 |
4 | ![]() |
《盧瑋鑾文編年選輯》(一至三冊)
作者:盧瑋鑾
編者:許迪鏘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盧瑋鑾,學者、教師,以筆名明川、小思為人所熟悉。她自1957 年公開發表文章,迄今寫作不輟。唯因數十年來作品眾多,本選只能輯錄其代表作,按年編錄。為助讀者了解作品背景及當中的人事旨趣,本書特加參、證:與時事有關者查找相關新聞紀錄,作者本身情事則從歷年訪問與未及入集的作品中撮取相關者闡發之,所以它既是一部半自傳式的紀錄,也是具歷史性的實錄。讀其文,於個人見其教、學、寫的志趣,於社會則見其優、拙、變的崎嶇。 |
5 | ![]() |
《正道‧大學──寫在風雨之後》
作者:陳文敏
出版: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書收集了作者過往十年所發表的散文,內容圍繞大學與文化,談到大學教育的理想和面對的問題,人文科學與衡工量值,國民教育與身分認同等問題,也涉獵到文化、電影、歷史、文字和人物的生活小品。本書亦同時輯錄了港大818事件和任命副校長風波那一段日子的文章,記載作者在逆境下仍堅持原則的心路歷程和感受,最後以《雙城記》作結,欷歔中又隱含希望。作者的堅持和信念,希望在令人感到無力的大時代中,為讀者帶來一線的曙光。 |
6 | ![]() |
《讀胡適》
作者:董橋
出版: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
有人說,胡適的學術過時,其推行新文化的努力也隱入文化史的篇章裏。董橋讀胡適讀了幾十年,五四一百年之際,他緬懷胡適對世界、對國家、對山河、對生靈的關愛和擔當。他說胡適是老派人,有些說法和做法很像他父親那個年紀的人,有點偏見,有點冥頑,有點迂闊,有點可笑,有點親切。從前顧亭林勸人少著書,多抄書,胡先生說過,顧亭林是聰明人;而這本《讀胡適》只讀他喜歡讀的胡適,抄他喜歡抄的胡適。 |
7 | ![]() |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
作者:彭小妍
出版: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情感與理性的關係,從歐洲啟蒙時代就是知識分子論辯的課題,有笛卡兒的理性主義,同時也有休姆與盧梭的情感主義。及至中國五四運動時期,梁啟超、蔡元培所領導的人生觀派主張情感啟蒙與唯情論,大力批判科學派的啟蒙理性主義,「科學與玄學論戰」──亦即「科學與人生觀論戰」轟動一時。五四知識分子在認識論層面上承接先儒、啟發後進,與西方古今哲學相互發明,日後新儒家實一脈相承,留給後人豐富的精神遺產。 |
8 | ![]() |
《穿梭太平洋:金山夢、華人出洋與香港的形成》
作者:冼玉儀
出版: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1848 年初,加州發現金礦,自此華南地區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人,前仆後繼遠渡重洋,到達加州尋找他們的金山夢。淘金熱把太平洋變成了連接北美洲和亞洲的幹道,亦令香港迅速崛起,成為太平洋商貿的樞紐。 香港作為華人移民的「中介之地」,不但是資金、貨物、資訊、意念、個人通信的橋樑,也為移民提供各種與家鄉保持聯繫的方法。不過,相關議題一直欠缺足夠研究,本書正正以華人出洋前往加州為案例,探討香港在華人移民史中的地位。 |
9 | ![]() |
《番書與黃龍──香港皇仁書院華人精英與近代中國》
作者:黃振威
出版: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皇仁書院是香港歷史悠久的著名學府,有些更在近代中國的政、商、學界叱吒一時。它不單是香港以至華南的精英搖籃,更與晚清和民國時期的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方面發展關係密切。 以往學者對皇仁校友的研究多側重於個別政治領袖和商界名流。本書則另闢蹊徑,嘗試考證和整理該校1862年至1922年間逾四百位校友的生平,將這些零碎片段拼湊成完整的論述,從而說明皇仁書院對中國近代化的貢獻,以及香港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特殊位置。 |
10 | ![]() |
《生抽香港》
作者:尊子
出版:四筆象出版社
本書為漫畫集,結集了作者自香港九七回歸前至今回歸20多年所發表有關香港的政治漫畫。 |
11 | ![]() |
《家國之間──五四在香港百年回望》
作者:陳學然
出版: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一部五四在香港的發生史、紀念史及詮釋史。作者充分利用報章、文集、雜誌等史料,解說「香港的五四」如何同異於「國家的五四」,了解不同政治陣營或思想立場的人在不同年代如何利用及反思五四運動,折射出時人的心態,從而洞察在時代變局下,香港華人對國家認同的心態變遷。 |
12 | ![]() |
《香港史──從遠古到九七》
作者:劉智鵬、劉蜀永
出版: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本書有系統及深入地探討香港史不同專題,包括:屯門在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戰前香港的新界土地問題、戰後影響本地社會發展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現象,例如20世紀50、60 年代香港的三次社會動亂,以及麥理浩時代的社會政策等。本書特別關注歷史上香港與中國發展的互動關係,以及中英兩國在香港問題上的交涉和角力情況,帶讀者由遠古走到九七,參與一場歷史之旅。 |
13 | ![]() |
《我們的黃金時代》
作者:周保松
出版: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
香港正進入一個不確定的轉型時代。我們身在其中,不僅要有激情和勇氣,也要對時代處境有清醒認識和合理判斷。這本書承載了周保松的思想和情感,作為新移民的他,30多年來受惠於香港的自由環境,得以讀書教書,認識許多有意思的好人。這幾年,他經常在街頭聽見成千上萬的人一起高喊「香港人」。香港很黯淡,香港也很光明。香港很絕望,香港也充滿希望;香港很無情,香港也處處是愛。香港人啊,真正美好的東西,用心就能看見。 |
14 | ![]() |
《哈哈鏡:中國視覺現代性》
作者:彭麗君
出版:手民出版社
本書考察了1880至1930年代中國的媒體和視覺形式,包括石版印刷、照片、廣告、電影和劇場表演。小市民主動投身這視覺文化,甘之如飴,渴望着現代性的承諾:給人帶來新奇、刺激和潮流。本書的討論始於19世紀末的石版印刷術,隨後的章節點出新視覺文化中對女體的痴迷,勘察文化如何在娛樂場所誕生,說明小市民如何理解新的現實。作者指出,各種視覺形式不是分散的文化現象,而是不斷互動,形成中國視覺現代性,在各方面影響其時的文化。 |
15 | ![]() |
《台灣理論關鍵詞》
主編:史書美、梅家玲、廖朝陽、陳東升
出版: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本書試圖發掘「理論」與「台灣」之間的可能關係,從台灣經驗出發,擺脫陳舊的術語、慣用語以及外來的理論概念,以創造為訴求,發明新的詞彙──關鍵詞──來探討台灣本身的獨特性。本書依據「在地就是全球」的主張,除了探討台灣的特殊性,也希望以小見大,以期為世界情境下更廣闊的理論對話,注入新的觀點。 |
16 | ![]() |
《神奇小盒子》*
作者:蘇美智(文)、鍾嘉莉(圖)
出版:樂施會
有些人住大房子,有些人住小房子,我的家卻是一個小盒子。很小,但很神奇。沒有窗,卻有燈神;沒有三房兩廳,但睡床會變身;沒有大廚房,只需要飯煲萬能俠。小盒子裡有很多快樂,也藏了很多心事…… |
17 | ![]() |
《和平是什麼?》*
作者:濱田桂子
出版:木棉樹出版社
現世,小朋友更需要真善美。坊間很多談及戰爭的繪本或圖書,在敍述戰爭時很容易二元化或建立仇恨,但本書作者因經歷過戰爭,希望給孩子看到的和平,是有盼望的。本書以小孩角度說明和平是什麼,比大人單純、澄明,當中提及的是人性真善美。 |
*兒童少年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