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十份功課,你是不會成長的,你一定要有自己沉澱的時間。」
回想學習藝術的過程,鄭婷婷說當時美術科會考(HKCEE)需要做作品集加素描公開試。作品集包括7件作品及寫下創作意念、資料搜集過程、遇到的難題和解決方法等。對中學生來說,較多是想好作品才回溯創作過程,於是往往不能細究自己是如何做出作品——把原本很直覺性的概念想得更複雜,硬套入考試的格局,完全扭曲了對創作的想法 。到了現在的學制(DSE),更多了評賞的部份,需要學生去描述和詮釋作品;相對於畫畫技巧,學生更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語言能力。「比起以往的學制,現在的學生看多了展覽作品。而對於喜歡創作的同學來說,會覺得有困難。」
當創作需要應付考試制度,大家都無可避免地把一些「重點」代入自己的作品;然而婷婷認為,「創作是應該由日常慢慢累積,再變成作品。」於她而言,為了考試而創作,缺少了這樣的感知。
學習可以不停留於制度,在中學時代的婷婷,只會去看老師推薦的展覽,多是藝術大師的「製成品」。但現在的她,對創作過程多了一份好奇,會想知道別人在想甚麼、學習別人如何處理作品和空間及觀眾的關係,「我覺得在學生時代看多些展覽,可以擴闊對藝術的想法。」
「創作是一個事業,但凡這種事業,都需要自己去計劃」
到了大學的最後一年,婷婷才意識到自己最鍾愛的是創作。一直都沒有想過要當藝術家的她,最初只想畢業後當個藝術行政糊口。對一個大學畢業生,站在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她選擇了一份關於設計的工作,過着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賺取生活費,充當一個週末才能畫畫的人。喜歡創作和把創作變成事業是兩碼子的事,當了半年上班族後,婷婷在2014年底辭掉全職工作,下了決心要全職創作。
她感覺到,做藝術家,其實沒有甚麼光環,這個職業是自己的選擇,如同社會各行各業一樣,各有各的生活壓力要面對。直到2015年中打後半年,沒有展覽的機會,她頓有所失:「我不知道自己繪畫究竟為了甚麼。當然即使沒有展覽我還是會繼續畫,但那種感覺就好像:畫了後會有觀眾看嗎?有沒有人知道我在做這件事呢?其實那種狀態會是很憂慮的。」原來有了計劃,還是會迷惘。
「下了決心,便要面對」
辭去了全職,沒有了週末和閒日的分別,星期一至日都是工作的日子,做創作、做兼職,不是上班族的日常,卻多了機會去看日常中的不尋常。雖然空白期會令人憂慮,但亦無阻婷婷以創作做為事業。在沒有展覽的時期她會去市集擺攤檔,去畫一些途人、陌生人背面或正面的肖像素描。「那種創作跟平時在工作室裡閉門造車是不一樣的,那是與觀眾有更多交流的創作模式,就像一些不認識的小人物或城市人,其實都是自己很想補捉的一些東西。」
婷婷覺得全職的藝術家最理想是在生活中有八、九成的時間投入創作,但現實中的創作時間,卻大約只有兩三成,因為藝術家還要充當自己的藝術行政,定期更新網址、打掃工作室等等。旁人或覺得他們很清閒,但事實是手上總有做不完的瑣事。在三成時間中如何專心創作,便考驗了藝術家的能力。
今年婷婷在香港安全口畫廊舉辦個人展覽,開始靠畫廊賣畫而有微薄的收入,不用急着找兼職,於是她相對地有更多時間可以投入創作。距離目標,又走近了一步。
作品介紹:《道上滾球》油畫系列,2015
「以《道上滾球》的畫面來說,大家看到的是一群生產者,或者一些參與者,他們不斷投放一些球到一條不知名的軌道上。其實我創作這個系列作品的時候,自己所想的跟自己當時的處境有莫大的關係——因為那時候的自己,正正是一個做維生與創作都很拉鋸的狀態,不斷要平衡維生工作的時間,以及創作的時間。常常有一種無以名狀的感覺或不知要投放到何時的狀態。所以在畫面裡,既沒有一個生產的開始,也沒有生產的終結,有點像那時自己的感覺和狀態——其實繪畫的路能走多遠?當初開始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