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裡相遇
《我們在此相遇(Here is where we meet)》原是約翰.伯格(John Berger)一本書的名字。作者以第一人稱寫下自己在不同時間空間重遇生命中重要的人物:已死的、在生的、親人、舊情人、啟蒙導師等。在特別的時空下,他們走在一起。譬如伯格在里斯本一個炎熱午後,在公園長椅遇見了已去世十五年的母親,甚至和母親傾談起來。作者將不同特質的東西如地方、人物拼合在一起,虛實相生,產生了一種夢幻、詩意的詮釋。書中不同的「遊歷」也令伯格重溯個人的歷史與傳統。而由潘蔚然策展的《我們在此相遇》,則想探討「傳統」與「個人」、「地方」之間的關係;欲透過「傳統」,了解它是如何影響著藝術家個別的創作實踐、藝術理念、所受的薰陶和靈感來源等。
關於傳統,藝術家想說的其實是——
是次展覽,選取了朱興華、何倩彤、李傑、呂振光、石家豪及曾翠薇,早至1980年代,近至今天不同媒介的繪畫作品來展示。走進裝潢充滿格調的展覽廳(餐廳)內,分散不同角落的畫作,都是為觀眾所熟悉的作品。藝術家們生於不同年代,各人風格迥異,然而卻隱隱然令人感到有某種東西,讓他們的作品彼此互通,是水墨的運用?還是甚麼? 於觀者的意義何在?筆者當然想尋索任何用來解讀「傳統」的蛛絲馬跡。而展覽迷你筆記本內,其實已提供了線索——序言裡記錄了策展人與六位藝術家,各自有關「傳統」的想法。當然沒有定論。但在他們的談話之中,字裡行間卻展示了「傳統」的多種面向:
「傳統可分為技法、物料、思想表達,最重要是傳統思想。」
「可否不談傳統是甚麼?我是很傳統的,大概是受家庭成長環境的薰陶,要做一個老實、孝順的人,主要是從日常生活中觀察。」
「傳統總言之是好『嘢』,經歷時間考驗大致上都覺得適合我們,包括文化以及許多不同範疇,是一代傳一代累積而成的,亦因應社會變化,一直在調整。」
「對我來說,傳統是那夠得著的歷史。有時如影隨形。就手到拿來。而那些我們夠不著的,又不代表不在,所以傳統也是『在那裡的甚麼』。就好像山上有一棵樹,你去不去找它,它都在這裡。」
「傳統中國的繪畫方式、美學有許多特別的地方,但經歷時代以及西方藝術的傳入,有人會覺得它是陳舊的。而事實上,在二十世紀不同時代,一直有中國畫家用他們的方法推動中國畫的現代化。」
「傳統是一些固有但散失的事物或價值,時人未必經常提及。」
觀展過後,我們對傳統的印象或許依然感到複雜、不容易解釋。而無論如何,傳統這東西卻早已滲入我們的骨髓,在生活裡某個角落一直流動,傳承著生命某一種意義。有關傳統,有一點總可以肯定的——傳統是一個渠道,讓我們更了解藝術家的創作動機與意圖,理解它的內涵和價值。而傳統,其實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即使相隔的年代久遠,即使前人已殁,它卻成了在生者與逝去的人得以連繫的一道橋。
展期至5/10/2015地點:都爹利會館 會客廳及藏書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