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中國人的面貌
林倩嬌讀歷史出身,加上本就喜歡各種「老套嘢」,在聽到朋友家人在土改、大躍進以後生還下來的經歷後,興起了要把土改歷史記下來的念頭,當她和劇組成員一同搜集資料、仔細訪問過那年代的故事後,她發現這段歷史值得更多關注和研究,但是大眾對這段歷史的認識實在少得可憐,甚至劇組中也有不少人最初只以為土改、大躍進都是在文革同時期發生的,「很多人以為文革是中國最黑暗的時間,其實我不認同,其實文革只是這段時期的延續,1949年國共內戰至文革,就是形成我們所看見中國人精神面貌的那段時間,卻又不為人知。」當現在有很多香港人都想把中國的事情排除於外、只關注本土的事時,林另有看法,「現在我們香港政治社會環境,其實有很多事都可以這十幾年作借鑒,反思現時社會所發生的事,為甚麼今時今日我們會面對如此的政權。」
藤與樹的愛恨交織
既是有關土改歷史,內容應該相當沉重,然而劇名「藤纏樹」卻如此纏綿,原來《藤纏樹》是一首客家愛情山歌,而真實故事的主人正是客家人,「當我們一邊聽《藤纏樹》一邊做資料搜集時,我們發現這首歌很適合我們這個故事。」歌中藤與樹的關係微妙,藤常跟著樹生存,可以為樹帶來生機、營養,但藤太多、纏得太緊又會把樹纏死,故事便以此比喻人與國家的關係,「我們活在國家裡確實有權利也有義務,國家需要訂立法律也時共識,然而現時我們面對政府施行的政策,我們透不過氣,想想我們現在的新聞,我們甚至沒有祈求甚麼好事情,每天只是祈求不要發生那麼多事,政府你能不能給我們機會透透氣?」那被藤苦苦纏累的樹又該如何?「有些人任由藤纏,都麻木了,但有些人還是會感到痛的,只是被藤所纏,一方面愈掙扎愈痛苦,另方面不掙扎又會被纏死。」
陷於被纏累的痛苦之中,怨、怒籠罩著我們的城市,然而《藤纏樹》卻是一首情歌,人被國家所纏是怎樣的愛與情?林坦言為自己是個中國人而自豪,所自豪的不是政府,而是中國豐富的文化,「如果不喜歡一個地方,不如走吧!我根本不會為這地方發生的事而生氣,我只會剝花生睇好戲,事不關己,反之,就是因為愛,才會痛恨,為甚麼這地方不能做得更好,不在乎也就不會罵政府。」
農場泥地作舞台
為了真實呈現土改的歷史,《藤纏樹》將於元朗的一個魚菜共生的農場演出,「中國人主要是農民,毛澤東當年也就是憑著農民顛覆了整個中國,所以今次我們特地選擇了一個農場作演出場地,因為我想讓觀眾踩著泥地去想像當時發生甚麼事。」配合著故事的意象,甚至這農場裡頭正好就有一棵符合農村想像的大樹,「樹對於農村十分重要,因為每條農村都會有一棵樹,就像我鄉下,從前沒有冷氣,叔父們就會坐在樹下乘涼,聽聽故事,一切娛樂都在樹下。」劇組也為著能找到如此的一棵樹而高興。另外,劇組也在演出之後特地安排了一場素宴,林更指觀眾看過演出以後便會明白素宴的深意。
現時,《藤纏樹》尚餘少量門票,有興趣的朋友要盡快購票,至於素宴,食材都是出自農場有機出產,觀眾可在演出的週三之前預訂,費用為100元,詳情請參閱以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