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新藝潮博覽會揭幕 新藝潮藝術家獎耀眼誕生

第四屆新藝潮博覽會於2021年10月8日假座香港逸蘭銅鑼灣酒店正式揭幕,展期一連三天至2021年10月10日。儘管面對暴雨警告訊號及風球高懸等惡劣天氣狀況威脅,以推動獨立當代藝術家市場為本的「新藝潮」與一眾參展藝術家仍決定勇往直前,讓博覽會能排除萬難如期舉行。今屆博覽會展出超過1,000件展品,藝術家更親自駐場,與同樣無懼風雨的一眾藏家及藝術迷交流互動。
為表揚藝術家對藝術的貢獻,新藝潮特設「新藝潮藝術家獎」,評審由資深藝術界人士組成,分別為著名收藏家及藝術家張朱秋慧、著名水墨畫家何百里、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客席教授鄧海超及著名藝術家兼策展人鄧凝姿。2021年「新藝潮藝術家獎金獎」由李欣儀奪得,三位優秀獎得主分別為區灝藍、何慧恩及賴筠婷。
新藝潮顧問及複審評審之一、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客席教授鄧海超讚掦「新藝潮藝術家獎」提供平台,讓具潛質的獨立當代藝術家有一個駢進競勝的空間。鄧教授感恩在惡劣天氣當中,新藝潮團隊及一眾藝術家仍奮勇向前,更驚喜藝術愛好者絡繹不絕前來參觀。最後,鄧教授期盼新藝潮博覽會能傳承下去,培養更多獨立藝術家,讓他們發揮所長,傳承創意藝術薪火。
今屆「新藝潮博覽會」將酒店四層房間打造成限定藝術空間,成為藝術家專屬的個人展區,各具特色。此外,亦設藝術超市「NEXT MART」主題展,將不同風格、滿有玩味、趣味、藝術味的畫作、Art Toys、雕塑及生活產品上架。在酒店場內建構超級市場空間,在官感上帶來反差與衝擊,亦令參觀者感到「好玩」,流連忘返。該主題展由曾參加新藝潮的兩位年青藝術家許開嬌及黃家銓共同策劃,凸顯「新藝潮博覽會」的成果與傳承。
Profiles Block

張朱秋慧(Cecilia)深信藝術是能夠打破文化及階級界限的世界語言,熱切期盼以藝術創作觸動女性、兒童及普羅大眾,為社會注入正能量!
Cecilia以促進社會進步為己任,致力發揮自身對藝術的熱誠與影響力,讓社會基層及邊緣人士接觸藝術、欣賞藝術,從而讓生命孕育目標並予以實踐。

1945年生於廣州,幼年遷居香港。精於國畫,幾個時期的作品,都以萬千變化視覺韻律激動人心。1960年代早期以嶺南美術花鳥技法寫山水畫。1970年代以水墨寫意山水為主,1980年代後期,融會古今,由傳統美術上發展出個人風格。評家稱「何家山水」墨彩靈動,境界脫俗,富時代精神,何百里為現代山水畫畫出新方向。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客席教授

於香港出生及成長。榮獲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純藝術學士學位、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純藝術碩士及博士學位。其作品在國外多次展出,包括繪畫、混合媒介、布料裝置等等。2010年被邀請作香港嶺南大學駐校藝術家,2008 年當選香港英國文化協會60 周年「時代人物」,2005年獲邀參與「現場灣仔:國際藝術家交流工作坊(香港)」,2002年獲香港藝術推廣辦事處邀為「藝游鄰裡計劃」展出藝術家等。其作品為藝術館、藝術組織及私人珍藏。

生於香港,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的藝術文學士課程,並擁有超過十五年的心靈治療師經驗。她發展出獨特的陶瓷復修技術,並擅長藉著創作將陶瓷、工藝品和物料融合,縮短人與於自然間的距離。她現為尋田探土荔枝窩計劃之主要成員。

2008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並於2011年完成藝術碩士課程,主修中國畫。現於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兼職任教。 賴氏認為藝術源於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尊重,對創造主的回應。她擅以水墨為媒介描繪大自然的動物、以中國工筆描繪人像和日常生活情景,筆觸溫婉細膩。

李欣儀2014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繪景藝術。在學期間獲校內獎學金赴倫敦皇家國家劇院實習。李欣儀於2015年參加手作市集並開始創作系列作品,最初以小型雕塑飾物和浮雕為主。2016年首次參加群展之後,繪畫成為她的主要藝術創作媒介。

Sophia Hotung is a disabled, Eurasian illustrator and writer from Hong Kong. She is best known for transforming New Yorker covers into Hong Kongers, spotlighting characters, cultures, and controversies within and surrounding Hong Ko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