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殿堂內外的學習生活:藝貫中西
「巴黎.丹青二十世紀中國畫家展」為今年法國五月的重點節目,亦是香港藝術館閉館翻新前的最後一個展覽。司徒元傑指出,以往與法國五月合作,多是法國方策劃,香港藝術館配合,但今次展覽的主題和內容皆為香港藝術館主動提出,除了香港藝術館的藏品外,還帶來了多所法國重要藝術機構的藏品,包括巴黎賽努奇博物館、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龐比度藝術中心。
展廳入口營造出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場景,這是 20 世紀徐悲鴻、林風眠、吳冠中等中國藝術家遠渡重洋來到巴黎的求學聖殿;與之相對的另一顯眼處是 CAFÉ de PARIS,看似咖啡館,實際上是擺放著藝術家作品圖錄的閱讀角,描繪出這群藝術學子在法生活重要的兩部分。他們來到巴黎學習西畫的技巧與概念,同時也在老師的鼓勵之下,走出殿堂,體驗巴黎生活,回望自己的東方文化,因此許多作品都呈現出中西融合的特質。
在潘玉良作品區域,《穿紅色旗袍的裸女》和《坐著的裸女》一左一右,司徒元傑說,《穿紅色旗袍的裸女》是以水墨顏色在紙上繪成的中國畫,而《坐著的裸女》是油畫,卻用了很細膩的線條去勾勒人物,有著很中國畫的特點,兩幅作品就是中西不分的一個很好的說明。
展覽囊括的藝術家可分為兩個時期,一部分於 1910 年至 1930 年赴法,包括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潘玉良、常玉、滑田友、方君璧等,他們中許多人在歸國後引進不同的美術思潮、改革國畫、推動油畫發展,更在中國各地美術學院身居要職,培育下一代畫家。徐悲鴻和林風眠皆曾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而林風眠後又成為國立藝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校長,這一學校也培育了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於 1946 至 1950 年第二批赴法學習的藝術家。
有藝術 也有歷史
藝術家們在融合中西文化的同時,亦淬煉出自己獨特的風格。展覽始於徐悲鴻和林風眠的作品,二人的作品各據展廳一側,司徒元傑笑言來到這個展廳,立刻就能感受到打架的氣場。徐悲鴻強調寫實,林風眠則重表現。歷史上有名的「二徐之爭」正體現了這一矛盾。徐悲鴻曾於 1929 年全國美術展覽會寫了《惑》一文,鞭撻法國印象派以後的現代派畫家,如馬奈、雷諾亞、塞尚、馬蒂斯,而徐志摩以《我也惑》一文回應,他認為徐悲鴻的看法是不為歷史認可的偏見,西方古典之後的現代派在中國受到採納和認同,而林風眠亦是其中代表。
從徐悲鴻、林風眠到展覽尾聲的趙無極、朱德群,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藝術作品,更彷彿能看到風起雲湧的 20 世紀的中國美術史。如司徒元傑所言,這次展覽不止是藝術,還有很多歷史在裡面,展廳中播放 6 套紀錄片也能讓觀眾更多地了解這段歷史,其中 5 套是香港電台近十幾年拍的傑出華人系列,包括林風眠、徐悲鴻及近幾年逝世的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尤其珍貴的是,展覽首次公開放映了一部關於張大千的紀錄片,由電影出品人朱旭華拍攝,記錄了張大千 1956 年在日本短居時繪成《墨荷圖》的過程。司徒元傑特意強調,張大千其實與巴黎頗有淵源,他曾多次到訪巴黎,更曾與畢卡索會面。展廳中除展出張大千的多幅作品,亦展出 1933 年法國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展出的中國當代繪畫展的作品,從中可見中國藝術對當時的巴黎甚至歐洲藝壇亦有影響,而並非單方面從西方汲取營養。
值得一提的是,今次香港藝術館與香港郵政合作,推出一套以吳冠中的畫為主題的郵票,包括《雙燕》、《水巷》、《鄉情鄉愁》、《維港寫生》等 7 幅作品,皆為香港藝術館藏品,這是香港郵局第一次用一個畫家的作品出郵票,亦是向捐贈許多作品予香港藝術館的吳冠中致敬。
巴黎.丹青 二十世紀中國畫家展
日期︰20/6 - 21/9/2014
時間︰10:00 - 18:00(星期一至五,逢星期四休息,公眾假期除外)
10:00 - 19:00(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地點︰香港藝術館 4 樓(香港梳士巴利道10號)
票價:$20(標準票), $10(優惠票)(逢星期三半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