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傳統文化裡面有生命力的角度
是次展覽,除了藝術中心包氏畫廊的展覽,還有另外兩個場地。部分裝置作品於漢雅立方展出,而漢雅軒畫廊則展出 8 個漢雅計劃,其中兩個是張頌仁過往策劃的兩個重要展覽「星星十年」和「後八九:中國新藝術」,以及其他 6 個學術計劃。張頌仁說這些計劃都是他這十來年有興趣的主題,與展覽有著緊密的關聯。
他指出對歷史的回顧是這十年來中國當代藝術一個重要的特點:「我覺得每一個時期,在社會文化大變遷的時候,一定都會出現一些有意思的人,這十年來可能一個最大的改變,除了 90 年代經濟起飛繼續延續下來,那種對物質世界的興奮,對一種新的掌握我們自己環境、社會的經濟手段的那種興奮延續下來了,另外也開始反省很多需要補充的元素,尤其是這百年來我們一直向未來推進,其中一個想像就是中國在經濟上將強盛、獨立,而且我們會尊重文明,對自己的文明重新有個新的解釋,但這些對自己的期望後面,對歷史、對文明的擔當還需要推進,所以我想對藝術來講,這十年八年最有意思的是對歷史的回顧。」
而我們從這些計劃中也可見到其對歷史的回顧,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如其中的「嘉禮堂」計劃,就提倡傳統「禮」文化的復興。「我想找傳統文化裡面有生命力的角度,提供給大家參考,但作為藝術項目,我覺得中國藝術現在要找到一些自己的當代藝術的脈絡。我反而覺得「禮」是中國文化藝術很重要的一條脈絡,以前一直都被人忽視。」
張頌仁說這不可能是一個全面的展覽,因為他不是一個美術館。而主題「偏好」也為這種個人性下了註腳,他稱這些展品為「藝術物」,而不是「藝術作品」,他為每個作品寫了介紹,從中可見他與藝術家的交往,他的收藏軌跡。這種個人化其實正是展覽的動人之處,而它構建出的歷史自然也不同於其他的歷史論述。行走其中,你好似重讀了中國這100年來的歷史,但不是只有以往背書時刻板的時間點、歷史事件和人物,而是充滿細節與情感。或許我們無法從中得知未來我們將走往何處,卻能知悉,原來我們從何而來。
漢雅一百:偏好
展覽一
日期:17/1-3/2/2014
時間:10:00-20:00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灣仔港灣道2號)
展覽二
日期:17/1-15/2/2014
時間:10:00-18:30 (星期日休館)
地點:漢雅立方(九龍葵湧工業街 19 號美安工業大廈 2C)
學術構架展
日期:17/1-15/2/2014
時間:10:00-18:30 (星期日休館)
地點:漢雅軒(中環畢打街 12 號畢打行 401室)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