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達說,他早於四歲便看了這齣電影。因母親是一名電影製作人。他自小受到啓蒙,看了很多世界電影、日本電影、法國電影等。導演薩耶哲.雷在德達心目中是一個有遠見的人,而拍攝於1969年的《古比》更是一部非比尋常的電影。電影情節很夢幻:古比與伯加對音樂充滿熱誠但欠缺天分,被世人厭惡卻逗得鬼王大樂而獲賜法力。為求知音,他們踏上征途,更以音樂的力量戰勝巫師,贏得公主芳心。「我喜歡電影中的動作、隱形傳送、沙丘的駱駝、巫師及鬼魂等元素。多年以後,我重新把電影再看一遍,才意識到這不只是一個童話。」
「我為它重新配樂,是為了平衡我在孩提時的想像、及以成年人眼光所看到的暗黑底蘊。」德達感受到導演所探討的是印度的後殖民主題,有感於當時國家通過血腥手段獲得獨立,他認為獨立和自由,不應以骯髒的政治求取,或訴諸戰爭。而《鬼樂神功》這個作品,隱含著和平、團結和多元文化主義的信息。
是次音樂會的亮點樂器——薩羅德琴,具濃厚的印度色彩,亦代表了印度、阿富汗與波斯世界的緊密關係:和伊斯蘭血脈相連,在Sitar琴尚未成為主流以前,薩羅德是北印度最重要的撥弦樂器。「薩羅德起源於一個古老的波斯樂器——拉巴琴。據說,當時有懂得彈拉巴琴的士兵自印度河谷南部移居至印度,在他們手中,這種樂器亦產生了演化。前身為拉巴的薩羅德,其聲音便包含了印度和中東的特質。而我與它的邂逅也是純屬意外——我偶然發現了我祖母那壯觀的19弦薩羅德琴,也許她將它留給我,讓我找到它?這對我來說依然是個謎。」
德達今次夥拍著名奧地利指揮約翰.貝勞爾和愛爾蘭手鼓演奏家康麥.拜恩,聯同香港城市室樂團,以新穎的音樂展現電影的深刻意涵。在音樂會上播放的《古比》是被剪輯成一個小時的版本,「與電影原本配樂最為不同的地方,我想要一個樂隊的聲音來創造深度和神秘感。但我想讓我的薩羅德演奏起來像一把人聲,也許像古比的歌聲般、他的旋律會催眠電影中的聽眾!」 德達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