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辟」與「挪用經典」為台灣非常廟藝文空間與香港共同舉行的雙邊交流展,是次展覽已於 4 月在台灣展出。香港 amspace 繼 5 月展出「復辟」,呈現台灣藝術家如何透過舊有形式、風格、歷史來找尋當代水墨面貌的本源後,現正展出「挪用經典」,重在探索香港的藝術發展痕跡及水墨藝術蘊藏的變化潛力,參展的皆為香港藝術家,包括管偉邦、洪強、韋一空、劉學成、鄧國騫及禤善勤。
「墨」不是水墨作品的必要條件?
策展人樊婉貞道:「為何會是『水墨』呢,其實是為了延續上年關於繪畫的計劃……水墨只不過是一個概念。它能帶來很多聯想,從中國的傳統文化,無論是對於墨還是文字,當書寫都是用墨作為媒介……但當墨發展到現今當代,它可能被西方主權形容為媒介,但其於中國的意義卻絕非如此簡單。」強調水墨,其實是對傳統藝術、從前的文化與歷史的重視。
在樊眼中,水墨作品的範圍並不被媒介所局限,重要的是當中隱含的精神與內涵:「有很多水墨的當代藝術創作,都不是由墨來創作的。我們想將這個議題,從傳統文化的延伸,討論到現在:到底文人的精神是甚麼呢?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甚麼呢?……可能到現在,我們用著不同媒介創作,其實都在承傳以前文人或水墨創作的精神。」
傳統水墨之於當代
在是次展覽中,不同藝術家雖將水墨的概念轉移到作品上,但呈現的方式卻未墨守成規,展現當代水墨的一幀獨特風景。管偉邦的《清風徐來》系列,帶來徐徐微風的自動搖擺扇子,當中除設電動裝置,亦在扇面上描繪,與一般畫在紙或絹上的傳統水墨畫有別,其表現較之更立體且有活力。
韋一空的作品 Le Songe Creux, series 8,乃透過點與線繪畫,雖其效果甚為現代,但它們皆為水墨畫最基本的元素。樊婉貞又指,離遠一點看,又有種中國的風景味道,重在對意境的表達,與中國水墨畫精神相近。
水墨只是一種語境
而洪強的作品《虛空"訊"封(德國站)》,乃由信封製作而成的一系列作品。驟眼看與水墨關係不大,但他認為:「我不覺得水墨是一種媒介,我覺得它是一種語境……水墨是一種延伸,也是一種滲透,它不只是讓我們在紙上去發現或理解。那如何令水墨能延伸和滲透呢?中國畫的卷軸形式與閱讀過程,賦予了水墨某程度上有一種時間性。我覺得這兩種東西頗有趣,第一,它不是靜止的;第二,它是延伸的。」對洪而言,那是一由物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一種延伸:「我相信大部分的國畫,都不是在呈現你眼中的東西,而是你的感受或心靈境界。」在這樣的前提下,他認為信封這物理存在,能將一個人的感情傳送到另一人的心靈之中,這種空間的延伸與水墨創作概念是一致的。
這一系列的作品,既不像水墨卻又似水墨,或可擴闊我們對水墨的理解嗎?而我們也可進一步詢問自己,何謂水墨藝術?這些作品,對你而言又可屬於水墨藝術的範圍?在 amspace,或許你能找到拼湊出自己看法的一些線索,反思自己對水墨藝術的看法與理解。
am space「挪用經典」
日期:19/6 - 19/7/2014
時間:10:00 - 19:00(星期二至六)
地點:am space(香港中環鴨巴甸街 24 - 26 號興揚大廈 1 樓 C 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