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與「庭」
文鳳儀為人熟悉的《編制親密(身體線)》系列將她自己及家人穿過的衣物化為金屬絲線,而是次展出的近作《霞絲千水、千目、千山、千華》、《女兒香》、《編織親密身體線(我們仨)》分別以其母親,姐妹,丈夫、兒子及自己一家三口的衣服為素材,讓堅硬的金屬絲線相互纏繞,化為一縷輕盈私語,溫柔地訴說家中的點滴故事,將「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的同時,也藉由過往之物,重新面向當下。
莫一新指出,文鳳儀的作品很多是關注她自己的成長歷程,她的父母、兄弟姐妹等。透過這些,去尋找某段記憶,或者填補某些空白,再將這些記憶變成作品,很有人味,很有家的感覺。他笑著說:「『家』的隔壁就是『庭』,我就是負責『庭』的部分,雖然聽起來有些老土。」
對中國傳統山水、傳統文化的嚮往
走入樓下擺放莫一新作品的展廳,好似來到了一個中式庭院,有雲、有山、有雀鳥、有蝴蝶……處處都是一副立體的山水畫。莫坦言自己從小就喜歡畫國畫,心愛大自然,對中國傳統山水、傳統文化十分嚮往,這也可從他是次展出的新作的名稱——《出神記》之〈無畏〉、〈燕寓〉、〈一念千迴〉、〈青蓮說〉感受到。
今日筆者路過莫一新擺放於香港藝術中心門旁的作品《關於荔枝山的回憶》時,玻璃窗外有個小女孩正趴在窗上看著作品中的那朵雲,而「雲」也在莫一新的多個作品中出現,莫解釋自己自小在國內生活,對雲有著很多想像。「它是一個見得到,但很難去到的地方,那裡有很多可能性,可能有對現實的補償,可能有很多東西讓我們在那裡精神可以得到飛翔,有很多想像,那些雲可能像人、像獅子、像馬......在那個幻想世界中,我可以脫離現實的很多束縛,是很舒服的,很開心的。」
莫在大學初期仍是畫水墨畫,後來接觸立體,被這一形式吸引,遂轉做雕塑,但他作品的題材和內容都離不開他對中國美學的追求。「那些縹緲的煙雲、蝴蝶、雀、石頭,都有中國傳統山水畫里的象徵性意義,但也有些新的意義加進去,有新的詮釋的可能,這也是我喜歡用一些自然題材的原因。」比如他會在作品中加入環保的訊息,在作品《介乎之間》,我們可以看到北極熊,而旁邊的雲,你可以將之看成雲,也可視之為一團「烏煙瘴氣」。
有時代氣息的山水畫
除了山水畫中常見的意象,莫一新也將一些「現代」的產物融入作品。在作品《雲霄》中,一列火車穿過一團黑雲,而在《水墨精神(一):留白容萬物》中,火車則被置於花瓶旁邊。莫說他從小與火車有許多獨特的聯繫,比如他在 1979 年第一次來香港,就是坐火車。「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坐火車,去一個嚮往很久的,好像雲上面的一個國度——自由的香港。那時的感覺是很奇妙的,現在都還很深刻。後來不斷要回國內工作,或者我兒子出生後,他很喜歡火車,都勾起我對火車的回憶。」
「在《雲霄》中,雲是黑色的,我希望這種黑色的,看不到前方的東西不斷地重現,而《水墨精神(一):留白容萬物》中,火車被放在花瓶旁邊,陶瓷的英文叫 "china",它可以引申到象徵某一個地方或某一個東西。」
對他而言,火車也代表了很多東西,比如進取或者發展等等。「今時今日,我們要重新思考,這種不斷發展、不斷追求速度的東西,是否適合我們的時代和永續發展。將火車加入作品中,我覺得會令山水畫更有時代感,更有時代氣息。同時有些隱喻在裡面,希望可以講更多東西。」
恍惚之間的不穩定性
莫一新說,在做個人創作的時候,他與文鳳儀經常會給對方意見,很難得有一個人可以知道你的發展,互相之間可以給予意見,但最終的題材、內容都需要自己決定。
問及是次為何以「恍惚之間」為題,他說道:「恍惚是很不穩定性的東西,介乎很多不同的東西,超越、遊走於現實與虛幻,過去與現在,甚至未來,想像的世界和真實的世界之間等等,這種不穩定性使我們的作品有更多詮釋和解讀的空間。」
恍惚之間:文鳳儀、莫一新雙個展
日期及時間:3-13/4/2014 10:00-20:00
14/4/2014 10:00-18:00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 4 樓包氏畫廊(灣仔港灣道 2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