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禮仁的作品代表著一個不斷完善理想、真理和美的過程。在現今不斷混亂的社會,藝術是一個可以讓觀眾看到及實踐理想的渠道,從而注滿他們的靈魂再重新出發。
- 陳翹康經常思考在這個時代,創作及製作陶瓷應該或可以是怎樣。當人們的生活方式、科技丶文化(處境)跟一百年前有那麼大的差異,究竟從前是甚麼?現在又會是甚麼? 或是……有些東西是恆久不變的。
探索繪畫的邊界
學院在訓練繪畫技法之餘,著重通過研究、創作過程和實驗的學習方向,引領同學探索繪畫的深度,由繪畫開展到版畫、裝置、攝影、錄像、動畫等不同媒介中所產生的寛度。從平面上的色彩、層次、筆觸,轉化為立體空間裏的不同物料、影像與裝置呈現作品。繪畫主修科引導同學用自己的角度去嘗試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在不斷研究與反思中開拓屬於他們自己的創作形式、技巧和語言。以下是其中三位繪畫科校友所展出的作品:
- 文氏的創作以物料出發來講述事件/事情,並應用在不同媒介技術層面,常以展覽空間作為畫框場域、物料作顏色及訴說物,實行跨媒體實驗性空間與物料創作,部分創作會以攝影作記錄。
- 李寧是一位紋身師,其作品靈感來自其多年研究紋身的技巧與經驗。他通過線條和結構講述自己個人的想像故事。李氏的創作包含很多媒介的轉換,這個和紋身工作有關。從客人的文字轉成線稿,到轉印紙印上身,到成為一個紋身。他把整套直接變成平面創作,稿轉印上版,雕刻,印上紙上,再拼貼上布。
- 鄧廣燊的作品結合照片、素描和錄像來追索家族記憶與社會歷史。透過錯置的手法重組不同時序的物件,記錄與家人的緊密聯繫和自身的缺失與渴望。鄧氏選擇鉛芯筆這個機械,盡力地在紙本刮上現實的投影,想快但很慢。
從攝影媒介思考世界
學院的攝影課程也特別重視學院式及啟發式的教育訓練,當中的最大特色就是系統式的訓練:這絕對不是填鴨式的強制依樣畫葫蘆,而是在培育藝術技巧的同時,介紹批判思維、藝術形式探討、跨媒體的試驗、藝術歷史、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專業實習等等的課題,為學員提供一套又一套的知識、理論和實踐。目標是向學員提供廣闊範圍的資訊,以及多種明辨批判的工具,從而使他們增加識見能力,發展出獨立的思想。以下是其中三位攝影科校友所展出的作品:
- 梁山丹的藝術誕生於中西合璧的香港,故深受中西文化影響,特別是中國的哲學、詩歌和山水,以及西方的當代藝術。她嘗試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融合為一種新的藝術媒介。
- 袁錦華作品主要以攝影作為媒介,探討不同香港社會問題如性小眾、政治及情緒病等議題。他以扭曲的影像描述現時社會景貌,以不同的痕跡抽象書寫對現況感到鬱悶或激憤的情緒。
- 何鎮宇近年的藝術實踐專注於「相機次要」攝影的各種可能性以及攝影與其他藝術媒介間的關係。從問「怎樣拍照」開始,到「為了甚麼拍照」,再到「甚麼是攝影」,然後再重新探問「如何拍照」。週而復始,教學相長。教學如此,創作如此。
當代雕塑與傳統工藝的交融
雕塑科鼓勵學生與社區、社會接軌,活化工藝。木工由全手動工具教起,金工由小錫焊教到大電焊,鑄銅在課室由概念做起,研製形狀、製造臘模、在本地鑄銅工場學習沙模、接駁澆道、澆銅實習和上色等等,每個傳統課程的後部份,學院都會挑戰學生們,除了這些,還有甚麼?雕塑、藝術,不只是裝飾,也不止於功能,觀眾是誰?為誰服務?以下是其中三位雕塑科校友所展出的作品:
- 曾敏富創作媒介以雕塑或裝置為主,如何發展物料運用及製作技巧往往是難題。從觀摩學習木工、水泥、油漆、水、電等工匠的工作日常,到把他們的智慧及經驗融入作品中,曾氏常有驚喜的發現。
- 李雪盈自身創作與空間、地方和人有關,探討人在空間裡如何製造「歸屬感」。藉日常觀察到的不同地方或物件,李雪盈以「製造經驗」來延續一種個人的人文情懷,呈現身處在這個城市中的感受,嘗試借藝術在香港這個城市空間中製造生命/生活的意義。雕塑對於李氏來說是著重於過程的媒介。開始時,物料與製作者之間會有一段親密的過程,物料回應製作者的行為及動作而轉化成載有某特定的時空與情感的形式或形狀。而當作品裝置在真實空間時,展現的過程容許製作者抽離地再審視作品與實體空間的關係,作品在這過程中或因不同的時空而轉變,從而意念得以延伸及發展。
- 陳沁昕作品多以裝置,錄像及雕塑的形式出現。反覆思考媒介的物質性和物理性是其藝術創作的過程。陳氏會根據藝術作品的概念、展示環境及位置、心境以及無數其他內部和外部因素,為選擇的那些特定材料構建或轉化含義。 例如:天鵝絨以視覺方式傳達靜音或反射性較小的聲音,有時具有物理功能。
香港藝術學院20周年展周邊活動詳情 :
活動名稱 |
內容 |
時間/地點 |
《XX – 香港藝術學院20周年展》傳媒導賞團
|
第一節:
導賞員:香港藝術學院署理院長及總策展人陳育強教授、雕塑學科策展人及香港藝術學院學術總監林嵐、資深當代陶瓷藝術家及香港藝術學院學術拓展統籌張煒詩、著名畫家及香港藝術學院學術統籌馬琼珠、新晉雕塑家張穎欣
|
2020年12月11日 (五)
下午四時至五時 灣仔港灣道2號 香港藝術中心4樓包氏畫廊 |
第二節:
導賞員:香港藝術學院署理院長及總策展人陳育強教授、雕塑學科策展人及香港藝術學院學術總監林嵐、新晉陶藝家譚曉怡、新晉雕塑家李雪盈、新晉攝影藝術家黎靖欣
|
2020年12月11日 (五)
下午五時至六時 灣仔港灣道2號 香港藝術中心4樓包氏畫廊 |
|
《XX – 香港藝術學院20周年展》開幕禮
|
主禮嘉賓:
|
2020年12月12日 (六)
下午三時 灣仔港灣道2號 香港藝術中心4樓包氏畫廊 |
《XX – 香港藝術學院20周年展》
|
「XX」引發出一連串想像和解讀,從代表二十的羅馬數字,到融合不同學科的跨界意念,以及促使嶄新與意想不到成果萌生的多變概念等。作品衍生自四個藝術主修科目——陶瓷、繪畫、攝影及雕塑,它們同時亦把四個主修科緊密聯繫起來,作品類型充分體現「跨界」主題,令傳統的媒介藝術得到極大的拓展,為參觀人士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註:線上展詳情可於稍後瀏覽展覽網頁: www.hkas-20xx.com
|
2020年12月13日 至 2021年1月4日
上午十時至晚上八時
灣仔港灣道2號 香港藝術中心4樓及5樓
包氏畫廊
(公眾假期休息;冬至、平安夜、除夕於下午三時關閉)
|
「理想藝術學院?-由香港當下預想未來的藝術教育」座談會*
|
主持: 陳育強
講者 : 程展緯,黃宇軒,方詠甄 |
2020年12月19日 (六)
下午二時至三時半 灣仔港灣道2號 香港藝術中心4樓包氏畫廊 |
自由博擊─
跨代師生作品互評*
|
主持: 林嵐
參與者:黃麗貞 、香建峰丶黎健強丶張煒詩丶馬琼珠及參展者
|
2020年12月19日 (六)
下午四時至六時 灣仔港灣道2號 香港藝術中心4樓包氏畫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