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音樂擺脫樂器的限制
到現在為止,大家可能還是對電子合成器感到莫名奇妙。其實,Google在2012年5月為了紀念穆格誕辰,在其首頁中放了一個模擬當年原始的穆格電子合成器。只要在網頁上扭動按扭,鍵盤彈出來的聲音就改變過來。穆格公司並推出了這個小遊戲的解說,一頁紙的圖解,上面還寫了一句:「實驗和學習,會令你獲得一生豐富的電子合成器經驗。」
電子合成器的普及,令人完全地成為聲音的製造者。只要開動電子合成器,製造出來的聲音有著無窮無盡的可能性,也生產了我們現在熟悉的當代音樂。由搖滾到流行,disco到techno,總會找得着電子合成器的蹤跡。
聲音有着千變萬化的可能,亦令創作的方式大為改變。不同傳統文化間的音樂,以樂器的運用反映獨特的音樂風格。樂器的限制,亦成了該音樂風格的特色:管弦樂團是十八世紀歐洲宮廷的產物;爪哇音樂奇怪的音階,來自那些不同音高的鐘;中國南北音樂不同,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樂器區分。電子合成器的聲音,卻可以完全脫離於現實的樂器,沒有傳統的顧慮,也沒有傳統賦予的意義。這令我們的音樂更加國際性,也令我們要更花氣力去找尋什麼是「我們的聲音、我們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