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留聲機的人,普遍認為是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其實,在愛迪生的留聲機於1877年面世前,已經有不同的發明家嘗試把聲音紀錄下來。1857年,法國的排字工人迪馬丁維爾發明了一個紀錄儀,把聲波紀錄在紙上,還在法國申請了專利。可是,這個發明最大的弊病,竟然就是只能紀錄,不能播放!當時紀錄下來的聲波,要到2008年才被科學家重現,原來是一首法國民歌。這種只能紀錄,不能播放的機器,當然未能普及。
一句「瑪莉有隻小綿羊」,留聲機誕生了
其實聲音重播的技術早在十九世紀已經出現。電話能把聲音由一端傳到遙遠的一端,其原理就是將聲波轉變成電訊訊號,以銅線傳到遠處,然後將訊號還原成聲音。愛迪生本來的意思,是紀錄電話傳送聲音的過程。所以留聲機的出現,可以說是無心插柳。
雖然如此,愛迪生的確解決了一個重要的難題,就是如何把錄音準確重現。錄音時,他把針放在滾動的圓筒上(如錫箔、蠟筒),當聲音振動薄膜,電磁鐵便會依據振動強弱按壓指針,造成深淺不一的凹痕。播放的方法,正是把整個錄音過程反轉。愛迪生在實驗時向着話筒大喊一句「瑪莉有隻小綿羊」,這句說話竟能準確重播。愛迪生當時聽力已經極差,當他看到助手們興高采烈的互相祝賀,才知道這重現聲音的方法可行。
之後的日子,一連串改良的機械陸續面世。由圓筒變唱片,而唱片的尺寸不停改變,及後又由單聲道演變成立體聲,無非也是令聲音的重播更加傳神。
在留聲機以前,沒有原汁原味這回事
因着留聲機的出現,人類聽音樂的方式出現徹底的改變。錄音技術令音樂出現了「不是現場演奏」的選擇。整個二十世紀,就是由「全部都是現場演奏」變成「大部份都不是現場演奏」的年代。
這還有更深層次的影響。現在我們聽音樂,着重原音。舉個例子,我們聽披頭四,總覺得披頭四艾比路錄音室出品的錄音最出色,其他人唱他們的歌極其量只是翻唱,並不是「原汁原味」。不過,在留聲機出現前,音樂演出不過轉瞬即逝,甚至同一個人演出,也不能保證每次都百分百準確。留聲機前的日子,翻唱、改編以及把原來的音樂重新演繹,幾乎不可避免。當時人們追求的是表演者的音樂造詣。但當聲音能夠完整保存後,我們便開始追求怎樣重現錄音那一刻的聲音:他唱得像披頭四錄音中的聲音嗎?
正如貓王皮禮士利的曲詞拍擋萊伯與史托勒曾說:「我們沒有寫歌;我們只是製作唱片。」這正正是留聲機面世後音樂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