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生推廣攝影藝術
陳復禮不單在創作上為香港的攝影界帶來重大衝擊,於推動攝影藝術就更是不遺餘力。他與友人於1958 年合組香港中華攝影學會,扶植有潛質的華人攝影師;又於1960 年出版《攝影藝術》雜誌(後改名為《攝影畫報》),著力探索攝影的藝術觀點,影響遍及東南亞;1980 年創辦《中國旅遊》,以攝影推動中國旅遊發展,同時啟發無數中國攝影師,讓他們在政治宣傳式攝影以外,接觸藝術攝影。
陳復禮多年來的藝術貢獻有目共睹。早於1957 至61 年間,他便連續5 年名列美國攝影學會的「世界攝影沙龍十傑」。他又於1961 年獲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頒授榮譽會士,1994 及2006 年分別由港澳攝影協會與中國攝影家協會授予「攝影大師」榮銜;2007 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後於2009 年獲第 8 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的「終身成就獎」等。
陳復禮畢生力臻完美,為攝影藝術的後來者開闢前所未有的境界,一如已故書畫家劉海粟的評價:「復禮攝影,六法留真,千變萬化,不斷創新」。
藝術新秀獎(電影)卓翔
許多人以為紀錄片比劇情片更「客觀」,卓翔卻是透過拍攝紀錄片,才更清晰地確立自己的獨特見解。
卓翔於2007 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主修導演。他也曾經愛拍劇情片,2009 年與幾位新導演合拍的短片《小真的男朋友》就被選於台北金馬影展選映,2010 年的另一套短片《一個夢》,亦獲金馬影展與香港獨立電影節選映。
然而,卓翔漸漸發現自己所訴說的故事,與社會疏離:「這些作品對世事沒有看法,跟香港沒有甚麼關係……如果導演自己沒有觀點的話,觀眾為甚麼還要看他的作品呢﹖」他於是開始想去了解自己所身處的城市,改拍紀錄片,探討傳統戲曲的傳承問題,並在資料搜集與採訪的過程中,慢慢建立起自己的觀點來。
以鏡頭紀錄傳統藝術的傳承
卓翔的首部紀錄長片《乾旦路》,記錄兩位香港年輕人對粵劇的堅持與困迫:「不單粵劇有傳承問題,崑曲、書法、水墨畫等傳統藝術也面對相同的挑戰。這些傳統藝術靠年輕一代延續,但這班年輕人面對的壓力很大,由於未成名,沒有甚麼人關注,我希望為他們發聲,透過電影讓大家知道他們的生活和心聲。」影片攝於2009 至2011 年間,跨年的製作讓觀眾能見證片中兩位主角的變化與心路歷程。
《乾旦路》先後在香港、台北、中國內地及倫敦公開放映,2013 年獲倫敦第 3 屆華語視像藝術節的「評審團三等獎」,以及第 13 屆廣州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的「最佳新導演」提名。雖然榮獲眾多殊榮,但卓翔並未急於涉獵更主流的題材,反更希望專心鑽研傳統藝術,讓觀眾透過他的電影,認識這些被遺忘的藝術。
藝術新秀獎(戲劇)蔡運華
在香港芸芸戲劇女演員當中,蔡運華可算相當另類,因她屬於香港少數未受過正規戲劇訓練的舞台演員。蔡運華於2002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4 年投身劇場以來,卻已參演過超過50 部劇場作品。
不畏嘲諷 認真做戲
因著其獨特背景,蔡運華確曾在圈內受盡冷言冷語,她卻更留心學習如何做好演員的本分,累積演出經驗:「我一直不敢確認自己是一位演員,直至最近兩三年,我才開始滿意自己的表現。」其演藝才華亦漸漸獲得肯定,先憑《奧利安娜》(2009)獲提名第2 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女主角」,2011 年獲頒「藝術.正能量」銅獎,今年則憑《金龍》獲提名第23 屆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喜/鬧劇)」。
2011 年,蔡運華成立創作單位后花園,出任藝術總監一職,並於去年的處女作《白夜行》中,一人身兼監製、編、導、演數職。她於劇作中大膽地捨棄傳統說故事的模式,改為重寫觸動自己的片段,細訴日本推理作家東野圭吾著名小說《白夜行》的點點滴滴。
對於蔡運華而言,創作非為吹捧大型製作,亦不會輕易重演,情願謹慎地探索:「一個創作是需要長時間去醞釀的,我寧可花時間跟不同的藝術家或工作人員交流,分階段去摸索一個作品,到真正準備好的時候才開展。」亦因著這種謹慎的態度,讓她得以嘗試各種實驗性甚至偏峰的劇場,卻又顯得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