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排練數月的話劇,如果因演員的聲線在臨場一刻出現問題,台前幕後的心血就會全然白費。相反,假如演員能將聲線運用自如,則可令角色活靈活現,生色不少。專業演員需長時間接受訓練,方可確保聲音能傳情達意。到底發聲訓練所為何事,我們特地邀來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發聲講師李穎康為你逐一解答。
迅:陳健迅
康:李穎康
迅:發聲訓練的起源為何?
康:發聲訓練可以追溯到莎士比亞的年代。由於莎劇包含很多獨白和詩句,因此發聲訓練便應運而生。但由於莎劇的文字結構和節奏本身已經可以令演員透過聲線將情感表達出來,加上文本是用當時日常接觸到的語言和句法寫成,演員和觀眾的溝通便不成問題,所以訓練亦比較鬆散。
直到二十世紀幾位著名發聲訓練導師的出現,例如Cicely Berry、Patsy Rodenburg 和 Kristin Linklater,發聲訓練漸漸變得科學化和系統化,而且提供了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去理解過往的訓練方法。
迅:發聲訓練有甚麼內容?
康:以演藝學院這類正規院校為例,訓練包括了「實用發聲」(Practical Voice)、「發聲與形體」(Voice and Movement)及「發聲與文本」(Voice and Text)。
「實用發聲」包含呼吸、發聲及身體姿勢等訓練。「發聲與形體」重點在於理解兩者的密切關係,一方面要以身體牽引聲音,另一方面,聲音亦能提示身體。同時會引入拉賓動作訓練,幫助學生發掘身體內的能量並以聲音表達出來。最重要是讓學生明白發聲並不單單是一組肌肉的事,而是整個身體的事。最後「發聲與文本」則與演技最有關聯。一般人認為發聲訓練的目的就只為發聲,但我認為發聲訓練可以被視為演技的另一途徑,我們可以透過發聲去建立角色、尋找角色目標等。
迅:對大部份人而言,說話能力本是與生俱來的,為何要訓練?
康:首先是健康理由吧。我們其實可以發出很多種不同的聲音,只是有些可能會傷害到我們的身體。另外,我們的身體會因應社會及生活環境作出改變 (例如學童背書包導致寒背等),而這些改變可能會影響到發聲,作為演員就必需了解這些狀況。另一個原因是演員要學習運用發聲表達情感,但奈何我們身處的社會都習慣將情感壓抑,因此要透過訓練重新將之發掘出來。
迅:香港演員在發聲上有甚麼可以改進?
康:我在英國所遇到的中學生已經可以發出很多不同的聲線種類,這正正是演員及音樂劇所需要的。一般香港學生初次接觸聲線訓練多數是在合唱團,即使他們長大後,每當需要唱歌總會馬上用自己較習慣的合唱團聲線去唱。但我們必需明白,合唱團式的聲線只是眾多聲線選擇的其中一種。出現這情況既是發聲肌肉訓練的問題,也是心態問題,畢竟香港社會思想仍比較保守。
迅:可以怎樣改善?
康:發聲訓練源自西方,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多派人出國實地觀察和學習,再將知識帶回香港並傳遞開去。香港有很多很專門的聲音訓練專家,例如粵劇、聲樂和合唱團等。我覺得發聲訓練是關於我們的聲音在普遍上可以做到甚麼,而不是單一而專門的運用,這同時亦是音樂劇所需要的。當然,邀請海外專家來港也可以。
迅:這套西方理論可以全套搬過來嗎?
康:發聲的理論及基礎訓練其實是相通的,或許我們應先集中讓更多人了解此基礎,才慢慢套用在粵語發聲上。現時香港對發聲訓練有全面認知的人寥寥可數,要他們再兼顧粵語發聲的研究可謂相當困難,但如果有更多人參與就可以加快發展。
另一個問題是香港的粵語發聲研究多集中於大學間的學術討論,未能普及起來。儘管戲劇界可能有零星的實踐經驗,但該經驗卻未能傳承開去。知識不流動,便會減慢了發聲訓練的發展。
迅:東、西方人的身體結構會造成聲線訓練的差異嗎?
康:就身體結構而言,不單止不同種族會有分別,就連每個人的身體結構其實也有差異,但真正差別卻在於語言上。以意大利文為例,西方語言一般比較開揚及「向前」。但粵語則有很多的聲調偏低音及「向下」,亦即是要將舌頭及喉頭向下壓,因此有可能造成不健康的發聲。或許在中、小學的教學中,我們除了要教正音之外,還要教學生正確和健康的發音方法。
迅:大眾可以如何欣賞演員在音樂劇中的表演?
康:就發聲這方面而言,我認為不論一個演員的聲線是否悅耳,最重要的是當中是否帶有情感,是否有內容要傳遞。另外就是他能否透過歌曲去分享?觀眾之所以感動,到底是因為歌曲本身寫得動人,還是因為演員在當下經歷一些事件或感情轉變,令在場觀眾感受到並產生共鳴?假如你觀看一位演員在十個演出裡演十個不同的角色卻用同一種聲線和同一個身體狀態,而你仍然很欣賞的話,我只能說你一定很喜歡那位演員,但我會懷疑你是否在欣賞戲劇或音樂劇。相反,好的演員可以運用身體和聲音將自己轉化成角色,觀眾可能清楚知道台上演的是這位演員,但卻認不出他,這便是舞台上產生魔法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