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起上年11月的巴黎恐襲,在遠方的我們,透過網絡,也感到一片愁雲慘霧,作為二戰後、也是查理周刊槍擊案之後歷來對巴黎最大型的襲擊,這無因無果的炸彈,驚醒了沉睡已久的歐洲人。在網絡上,人人換上法國的三色國旗,貼上Pray For Paris的字句,在云云的哀思裡,其中有一張海報,特別引人注意——有一男子在屋頂上慢步,遙望巴黎遠景,而海報上寫著,Paris nous appartient——巴黎是我們的。
每年五月舉行的法國康城影展,是全球最大的電影節之一。來自世界各地最出色的電影人與明星在兩周間全聚於這個地中海小城之中,星光熠熠。但康城重要,不只因為名人明星大駕光臨,更是因為每年選映與競賽作品,把大量出色的非商業電影帶到世界眼前。由美國活地阿倫的小品《Café Society》到英國堅盧治的《I, Daniel Blake》,為電影描繪未來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