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偶像戀愛的情與慾
這個劇作把西方心理學和中國傳統戲曲拉在一起,乍聽之下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原來構思這實驗的起點是因為石小梅,榮念曾坦言很想跟石小梅合作,「石小梅是個非常好的反串演員,她在劇中扮演男角,這亦與佛洛伊德性別的討論有關。」榮特地問石有關她跨性別演出的經驗,石把演小生的世界和自己的現實生活分得很清楚,只是石有一眾女粉絲,竟對她心生愛慕,「因為她演的角色,令很多女粉絲追求她,但她卻告訴女粉絲們,我們可以交朋友,但我並不是戲裡的那個人。後來通過交朋友,女粉絲們就明白了她真不是戲裡的那個人了。」由石的經驗出發,榮想到要探討偶像崇拜的問題,似乎與現時社會極為配合,「粉絲這種現象,其實投射了一些潛伏的慾望,尤其現在這個世界,你看著一個流行明星的圖像就能戀愛,這跟從前的人看著一幅畫就能與畫中人戀愛,如出一轍。」《佛洛伊德尋找中國情與事》選演的正是石最拿手的折子戲《叫畫》,柳夢梅向著杜麗娘的畫像聲聲呼喚,一邊想著夢中與杜麗娘的纏綿,這跟現時的人看著韓星、女神照片,叫偶像老公老婆不是一樣嗎?而石在劇中也將會唱兩次《叫畫》,一次是穿著完整崑曲演員的戲服,一次卻穿著平日的便服唱,由此探討歷年來中國跨性別演出的現象和戲裡戲外的真與假。
突破既有框框
除了偶像崇拜的題目,在今時今日以如此破格的形式來演《牡丹亭》,也別有一番意思。《牡丹亭》寫於封建、對女性極為壓抑的明朝,作者湯顯祖卻是個極具反叛精神的人,連寫曲、詞他都不隨固有格式,「他十分強調要跟著自己的理念發展,而不是跟著規矩創作,這是我覺得湯顯祖突出的地方,也提醒我們,現在我們的創作是不是跟隨著框框呢?」我們對演出的期望,例如戲劇一定要賣座、宣傳,成功的指標就是票房等可能也是框框,「最大的框框是觀眾已經習慣了隨著一個故事敘述體去看事情,而我們想打破這些框架——觀眾不能被動地接收訊息,而是需要主動明白和參與。」
藝術實驗
為了成就這個突破框框的藝術實驗,整個劇作團隊都作出了很多大膽的嘗試。例如劇作雖有崑曲表演,但配樂卻不是純然傳統崑曲的音樂,而是加入了很多當代音樂元素,而且石小梅也致力求變,「石小梅習慣了傳統的配樂,若我們的音樂結構沒有變,但裡面的音色卻變了的話,對她而言卻又是十分高興的,因為事情變得似乎熟悉但又不熟悉。我們怎樣做實驗呢?其實都是把事情移來移去。」榮指石也勇於嘗試,「石小梅十分自信大膽,你跟她說些甚麼,她即時能回應你,要嘗試時她也十分正面,實驗中的刺激對她而言極具啟發性。」至於這次表演新加入的演員張軍也是精於飾演柳夢梅的小生,在這次表演中更積極以聲音的節奏、讀音作實驗,「他比石小梅年輕許多,有很多事情也不一樣,但他也很願意嘗試。雖然他的經驗沒有石小梅那麼多,但他的聲音和石小梅一樣厲害,兩人都不斷練功。」如此一場藝術實驗,到底會產生怎樣的化學作用?觀眾入場便自有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