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已為自己提供很多別人求之不得的輔助,舖排一切,那身為劇團台柱的御東昇又有否後悔當初入行的抉擇呢?「沒有太大後悔,雖然當年要在學業上作出犧牲,但明白這是要付出的代價。」但她說現在會提醒學戲的小朋友,最好要多讀點書或學一些技能充實自己以作傍身,因為沒人能保證你定能在這圈中找到一個位置。「反而我是感到有壓力,那是因為藝術上的追求,如想做好一個角色或唱好一段曲。」這種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大到曾使她考慮過放棄。既能堅持下來,那未來又有甚麼計劃呢?「暫時沒有大的計劃,繼續尋找想演的戲及角色並努力學習下去。」
而她由入行開始便反串演出生角,可有難度?「最初的時候甚麼都不懂是不覺難的,但及後人大了,想認真處理角色時才發覺難處所在。」幸好這麼多年累積下來的經驗,加上她「男仔頭」的性格,使她在忖摸男性角色時已有一定心得。「但戲演完後我是懂得抽離角色的。」她補充了這一點。
那麼妹妹御玲瓏又有何大計呢?「一直以來在劇團內演出的戲都是由姊妹二人擔綱,但有機會的話也很想跟其他老倌或劇團合作演出,因有些戲不是我們兩個也同時適合演的,所以無論是以個人名義或是劇團名義都希望可多與其他同行合作。」當然她明白到這會面對一些壓力,但與家姐一樣,她也認為這是自我的高要求所至。曾聽過有觀眾反映意見,說看見她兩姊妹合演生旦的感情戲並不容易接受,她自己又有何感受?「我覺得沒有問題,因為在台上所面對的對手只是一個角色,並無想及其他身份,所以沒有尷尬或突兀的感覺。」性格較內向的玲瓏表示,她較喜歡演出一些苦情戲的角色,如《王寶釧》及《六月雪》等,所以未來可能會多向這方面鑽研。
一家上下都投入粵劇表演中,自然也關注成果,除了注重藝術成就外,票房也是不能忽略。「票房絕對是壓力。」徐醫生斬釘截鐵般表示:「香港沒有哪個班能保證自己的票房,不少票房數字是靠送票製造出來,尤以較年青的劇團為甚,因本身缺乏叫座力,那唯有愈送愈多。漸漸養成部分觀眾從此只看免費贈票的戲,不再願意購票入場。」他堅持不送票,寧願減票價來吸引捧場客,甚至是蝕本也在所不惜。希望先求吸納一班觀眾入場,然後再以表現留住他們。
既然票房不能令各大小劇團自力更生,大家便會注意到政府資助方面,不少劇團也向藝術發展局提出申請。「政府的資助是足夠的,但不患寡而患不均,有受助者可說過飽,但亦有僅獲得微薄資助的。還有我覺得政府花的錢有點冤枉,它資助劇團這大前提是對的,但沒有培養觀眾看戲,到有一天人人會演戲但卻沒人看戲了。」徐醫生對目前香港的粵劇狀況看得很全面與透徹,這一點也可從劇團選演的劇目中反映出來。本地很多劇團經常性地上演那些「四大名劇」等熱門戲碼,觀眾看多了定會生厭,所以他決定除了演一些經典劇目外,還新編少人選取的題材,如觀音系列與神話系列等。「最近還找編劇寫了一齣倫理劇,內容說及家庭親情,富教育意義。」
古老的粵劇藝術應順應時代的變遷而同步向前,「東昇粵劇團」在營運及藝術上的求變,實值得界內人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