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神仙》:這是雕塑嗎?
總以為,雕塑都是一些不能觸碰、由藝術家親手雕刻的成品;然而,藝術家黃國才的作品《生神仙》,卻恰恰打破了這兩個既有的觀念。《生神仙》是一個流動的廟宇,雕塑中有藝術家親手製作的部分,卻亦混合了很多現成物料(ready-made object)。藝術家就坐在雕塑裡頭,和觀眾互動,為他們卜卦,一方面是擴闊著雕塑藝術的彊界,一方面也在回應展覽「塑舊型新」的主題:「黃國才的作品,根本上是運用著一嬉戲人間的方式,卻包含了求神拜佛的傳統觀念……這就是對舊事件的新演繹。」策展人林嵐如此評價道。
「我觀察了很多香港傳統的廟宇,還有占卜的概念,亦特別混合了藝術方面的元素。」《生神仙》乃一藝術廟,藝術家黃國才會用龜殼及三個銅錢,用易經卜卦的方式為觀眾卜出 64 個可能性中的唯一,測定觀眾的未來——聽來甚是有趣,可惜問題僅限於與藝術、美感有關的範圍,例如:「香港未來的藝術發展會如何?」、「如果我真的投身藝術行列,能否闖出一片天?」等等諸如此類的藝術問題。
將求神問卜、偶像崇拜的傳統概念引入現代雕塑之中,黃國才自有其用意:「因我留意到在藝術界,我們也會拜偶像。一個出了名的藝術家,大家覺得他出名就會蜂擁而至,就不會理他的作品如何……那我其實也想做一個作品,去嘲笑自己吧。我現在坐在這裡,也有點像一雕像,猶如一真正廟宇中,也會有石像或木像在其中。我希望透過這種方式,去嘲笑我們業界的漏弊或是可笑之處。」
《生神仙》中,牆壁、窗戶由黃親手做,然而那招牌、名牌、龍型雕飾都是既有材料:「很多當代藝術家的雕塑,都擴闊了我們對雕塑的認知。像可以用現成物料,同時也可以用親手做……現代藝術讓我們可以自由地,用不同的方法去展現自己的概念吧……我覺得我們現代藝術,已不再局限於一手一腳自己做。」黃指出,親手做藝術品能令傳遞出藝術家的精神性,有著其意義;但他認為加入現成材料的運用,可發展出更多可能性:「我覺得這樣,在方法上能比較精彩及廣泛一點。」
香港雕塑學會聯展「塑舊型新」
日期:30/4 - 13/5/2014
時間:11:00 - 18:00 (星期一至五);10:30 - 19:00(星期六、日)
地點:香港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中央庭園及 L0 藝廊(九龍石硤尾白田街 30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