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記錄聲音最簡單的辦法,莫過於錄音。藝術館外梳士巴利花園藝術廣場內設置了六個「細聲公」聆聽閣,在木箱旁放有耳機,供遊人欣賞取自聲音掏腰包「聲音圖書館」的聲音故事,這些都是不同採聲人自發提供的錄音,他們從自己的生活中抽取聲音,化作回憶的軌跡與大眾分享,當中有大埔山歌聚會的訪問記錄,婆婆示範男女對唱山歌,看他們如何互相取笑、彼此溝通和認識自己;又有些熟悉卻又難辨認的聲音,聽起來未必知道是甚麼;另外還有更為抽象的聲音如二十四節氣、樹木的聲音。似有若無的聲音聽起來顯得神秘,卻也勾起別人對聲音的想像。在藝術廣場熙來攘往、吵鬧紛擾的環境中,把耳機罩在耳上,彷彿進入另一個時空,浸沉在採聲人的聲音回憶中,發現聆聽比視覺經驗帶來更廣大的想像空間。
然而,除了錄音,原來收集聲音還有很多不同的方式,為了打破大眾對聲音認知的框框,聲音掏腰包在導賞團中更會帶領參加者嘗試錄音,甚至以文字、圖像採聲。我們生活在城市之中,早習慣了把我們所見所聽的分門別類,卻不再仔細感受聆聽本身,所以導賞過程中,參加者所寫的不是聽到了甚麼類型的聲音,而是以文字、圖像形容聲音本身,有參加者更表示經過導賞團以後才發現了很多平日未有留意到的聲音也很動聽,例如展覽中林偉而的作品《寄憶未來》中的明信片在風中互相碰撞的聲音。
為自己的生活記憶留聲,也是一件詩意浪漫的事,聽過採聲人的故事,或許生活的聲音會突然在耳際變得響亮,何不想想辦法把它們記錄下來,和大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