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實驗劇場
正因為青春是無悔的,兩位導演都鼓勵演員不要怕錯,演員由認識舞台基本開始,再去嘗試走出框框創作。他們上了不少工作坊,包括形體工作坊、了解竹紮基礎及製作紙糊、電子組件製作發出單音喇叭、海外紀錄片導演及本地漫畫家討論藝術及創作模式等。「我參加一部分有少少唱歌在裡面的,K.K Chau 就會混合一些音樂,我就會唱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會將聲音變到很怪異。」演員之一劉杏杏說。
而有一幕是關於資訊網絡接收,當電話資訊都是來自同一個頻道時:「縱使我們有蘋果、主場新聞等很多不同的媒體,大家好像每個星期討論的都是同一件事,我們就想可否用多媒體一次過同步60 個演員的手機呢?例如同時間出紅色或藍色可行嗎?」鄭說。他們試了很多程式,發掘不同媒界的表現方式。另外,本地藝術家神野貓教他們一些竹紮的手藝,演出當天便可見到他們的製成品,一個 5 米大的裝置:「很多事情都覺得可能要製作公司做,但我們就試圖在有限的資源內跟 100 個年青人去合作,你沒想過可以是年青人做到的演出。」
七一前後展覽
至於展覽部分,離不開青年跟社會的關係,波蘭詩人辛波絲卡曾經寫道:「我們是時代的孩子,這個時代是一個政治的時代。」一班本地年輕藝術家圍繞「七.一前後」創作,重新檢視對社會運動的看法。展覽「7.1前」已於太子 Tc2 Cafe 展出,而《7.1 後》就正正在 7 月 1 日開幕:「其實《7.1 後》展覽沒有寫開幕地點,我們只寫了一句《7.1 後》的開幕就設於維園現場。每一個人都要參與,他們在遊行完之後再回去了解,原來藝術家做了這些作品。 」鄭國政說。
其中有一件作品是透過聲音和影像去表達數字的概念,電視機會有人由一開始數起,每數一次就會加一點到熒幕上,直至數到 50 萬就會停。藝術家 K.K Chau 說:「警方昨天就說是 9 萬幾人遊行,但大家其實對數字很抽象模糊,數字大過 100 之後我們沒甚麼概念,我們知道 100 比 200 小,9 萬幾比 10 幾萬少,50 萬是多少,我們不知道。」原來數 50 萬需要 20 日,那麼大家對 50 萬這個數字會不會多一點概念呢?
以「七一」這個特別的日子作為展覽的主題,呂認為還有更重要的含意:「在舞台上我們得到一個可以講話的位置,觀眾只是聆聽,還是我們可以做一個和觀眾溝通的角色呢?『七.一』我們都很想和『台上』的人展開對話,所以做這兩個展覽是有意思的。」
無論是劇場舞台還是展覽本身,其實都是一個跟觀眾溝通的媒介,溝通的第一步就是去了解。我們都曾經年輕過,何不放下固有的想法,單純的去聽一聽這一班年青年人想說甚麼﹖
盛夏劇團《青春還盛夏了什麼?3 ﹣劇場100》
日期及時間:2 - 3/8/2014 20:00
3/8/2014 15:00
地點: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票價:$220, $140
「7.1 後」展覽
日期:1 - 31/7/2014
地點:Kubrick Apm (觀塘道創紀之城五期 6 樓 L6-1A 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