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林麗珍、蔡明亮齊站台
「大師:歲月縮影」是今年台灣月其中一大主旨,邀來的兩位享譽國際的大師,分別是台灣舞蹈界編舞奇才的林麗珍、及台灣新電影運動之後、極具代表性的國際名導蔡明亮。作為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曾獲頒國家文藝獎的林麗珍,二十餘年來僅創作了四支膾炙人口的舞作:《醮》、《花神祭》、《觀》、《潮》,她以及無垢的名字如今在歐洲可說是亞洲舞蹈藝術的代表名詞之一。今年台灣月關於她的一系列的節目,包括大師論壇、《行者》紀錄片放映、對談、「緩行中的漫舞」展演工作坊,理所當然成為亮點,特別是紀錄片電影《行者》,這是一部關於無垢舞蹈劇場的紀錄片,導演陳芯宜花上十年時間記錄無垢的練習、演出,同時交織著林麗珍的日常生活、十年間的心境轉換,這部近似傳記的電影實在令人引頸以待。
談到台灣文化,不得不提蔡明亮,這位橫掃國際影展的寫實大師,在1994 年以《愛情萬歲》奪得威尼斯金獅獎,2013年以《郊遊》榮獲威尼斯評審團大獎及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剛於今年5月在台灣上映的《你的臉》亦是話題作。除了電影,他亦有一些跨界的藝術作品,比如劇場作品《玄奘》及VR作品《家在蘭若寺》。今年他以台港文化為靈感的影像作品《良夜:蔡明亮的電影、音樂交流與即興創作》,這即興演出將結合時代曲,喚起港台兩地共有的電影記憶。隨外公外婆長大的他,最愛看電影及聽了不少廣東歌,自言:「一直在台港文化之間成長,感謝有『台灣月』」這樣的平台來呈現兩地交織出來的文化。」
除了以上兩位藝術大師,今次「台灣月」亦增加了與香港文化單位合作的元素。今次邀來M+香港電影與媒體策展人李焯桃,從台灣國家電影中心挑選多部經典電影。打頭陣的是國影中心首次自行修復的胡金銓1979年的《空山靈雨》。M+放映的節目中,還有阮玲玉主演的默片《戀愛與義務》,更請到電子音樂家黃凱宇為電影配樂,為老電影賦予新生命。
促成台港藝團緊密的藝術互動
今年台灣月和香港藝文機構更是廣泛地合作,充分實踐第二要旨「搭台:互動混生」。譬如與西九便有三項合作,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署理表演藝術行政總監及表演藝術總監方美昂表示,自由空間(Freespace)將帶來三個節目,其一是於2014年首演的《非常林奕華──梁祝的繼承者們》,它具體展現了台港劇場的緊密互動;另外是將於十一月舉辦的自由爵士音樂節(Freespace Jazz Fest),來自台灣的表演單位有兩組,一是原住民實驗搖滾樂團漂流出口(Outlet Drift),二是台日音樂合創的平安隆(Takashi Hirayasu)與《雲遊び》專輯眾樂手。其中數名更同時是東京中央線的爵士樂手,當中包括了結他手大竹研(Ken Ohtake),福島紀明(Noriaki Fukushima)和早川徹(Toru Hayakawa)。平安隆為沖繩人,擅長結他及三線。演出的樂手還有當紅的色士風手謝明諺與歌手萬芳等,這個音樂節將激發出狂熱的音樂魅力。另外,曾舉辦Clockenflap的Magnetic Asia,本次舉辦「詩加音樂會」,其活動策劃人廖秀明以及「一時」總監方太初、在會上亦分享了如何把四組台港詩人與音樂人聯乘起來,組成《噪 / 樂之間 香港x台灣 詩加音樂會》意圖打破詩與歌的界線,亦嘗試探究音樂和噪音有甚麼不同。
展現台灣迷人的設計與生活美學
最後的一個主旨為「青春:花漾眾聲」,當中有「一脈 | 台灣美學設計展」體現台灣迷人的設計與生活美學。展覽名巧妙地納入了地理及文化意涵,中、英文的「脈」及「MAP」皆具有分支性、系統性及延續性的概念,象徵九個參展單位的多元與一脈相承。承接自然大地的材質與職人的工藝,經由手稿、原物料解析、工藝程序等介紹,突顯各自的品牌理念及核心的美學探索,微觀台灣設計力。展區以三種自然地貌分為「山經」、「海象」及「森脈」,引導大眾以多角度觀賞台灣文化本質中,無法被複製或取代的原生資源,及其所滋養與孕育的創意能量。以台灣的山與海為靈感,所設計的商品一如微型的台灣風景線。
光華除了推介本土設計,更有屬於軟實力的網上宣傳——以生動活潑的動畫及風趣幽默的對白來講述歷史,借古喻今、反思現況的「臺灣吧」,特別為「台灣月」製作以台港文化記憶為題的動畫「台港流行文化比一比」,發掘兩地的文化共通性。最近他們便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聯合製作「彌勒先生你哪位」的視頻短片,用動漫劇情介紹佛教藝術,非凡的創意令人過目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