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朋友好好學習
展覽中分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先會從牛房倉庫舉辦的兒童班裡收集小朋友的繪畫;接著各位藝術家,就會以這些作品為基礎,創造出一系列立體作品。施除想肯定小朋友與生俱來的美感直覺,亦希望大人能重新學習到已經遺忘的,屬於兒童的無限創意:「小孩畫的畫,可能是天馬行空的,那是他們與生俱來的能力……然而,成人卻在社會中有很多規律和秩序,它們要求你對各種的限制有嚴格的認知,而這會抹殺了你的幻想力和童真。」在展覽中,藝術家郝元春會參照兒童畫,造出一個個可愛而不俗套的玩偶;而余韶湘則會帶來「不倒叮咚」,依照兒童畫的輪廓,製作出一個個不倒翁。
在這時代中,彷彿麻木是一種必然,若然人太有自己一套的話,或難以承受這社會對人的無情壓搾。然而,施卻認為從小朋友身上,學習創意是需要的:「如此,生活中可以更多元化,使這城市有更多的可能性。現在整個社會都太單調了,只有單一的價值觀。」要從日常沈悶生活的牢籠中逃離,原來鑰匙就握在那些未被殘酷社會污染的小孩手中。「不是以為大人懂得很多東西。小朋友其實很簡單、很直接,而那反而可能才是正確的。成人呢,反反覆覆走了很多冤枉路,才發現一切可能毫無意義。」施指社會太多困擾,容易令人失去自我:「於是成年時開始失落,而晚年才會回歸初衷。」
分享的不只是藝術 是家庭教育
而展覽的另一部分,分佈於四個房間。參展者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展品裡示範著各種家庭教育的可能。像川井深一、川細間代與小熊的展覽中,有一個環節是「手太癢=手太痕 *博物間」,起源在於川媽媽相信大自然對小孩是好的,便常常帶兒子小熊到郊外玩。郊外裡的石頭、鳥窩、蜂窩、松果牛油果樹葉,原來都是小熊的玩具:「其實,小朋友很簡單,他覺得任何東西都是玩具來的。」這次的展覽,將這些東東都放在一低矮的板上,讓其他小孩都能一起玩。這也是一種分享吧?展覽的設計亦隱含了藝術家對家庭教育的思考,或亦能啟發到觀眾思考:怎樣的教育對子女才是好的?
施指,今次的展覽很受兒童歡迎:「小朋友總會覺得很開心,而且會逗留很久,甚至會一次又一次回來。」原來除設置休息區和遊戲區外,展品都充滿了玩的元素,故使他們樂而忘返。而你,或許也能在這充滿玩味的展覽裡,尋回遺忘了的童真和無際幻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