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有八年歷史的「台灣月」,於今年11月得以將「野台」文化流傳到香港:在文化中心及K11的戶外露天廣場上,在藍天下、海風中,所有人都能沐浴在音樂、舞蹈和戲劇的美妙之內。是次「台灣月」共有三個主題:「不在殿堂裡的演出」、「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以及「不能綑綁的創意」。
不在殿堂裡的演出──藍天下的表演
馳名國際的「朱宗慶打擊樂團」,將在朗朗雲天下,為大家演奏出融合傳統和現代、結合中西特色的敲擊音樂,加上活潑的互動遊戲,令大人、小孩都能投入其中。著名編舞家周書毅,亦著力要令觀眾感受到舞蹈的活力,用抽象的肢體呈現感情起伏。觀眾亦能席地而坐,邊欣賞「紙風車劇團」為小孩創作的舞台劇,邊聆聽孩子們開懷的笑聲。享譽國際的編舞家林懷民成立的「雲門2」,在響晴下,用年輕曼妙的身姿帶你漫遊深邃的舞蹈國度。
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推陳出新的演出
即便是室內劇院中的表演,「台灣月」亦不甘於受束縛,誓要在傳統的殿堂以外,表現無限創意。聞名海外的已故編舞家伍國柱編出的遺作《斷章》,透過舞步,旨在使人在生命的束縛之中,仍看出閃亮的希望。香港中樂團和九天民俗技藝團,會在香港鼓樂節中合作,讓大家感受到台灣廟會的熱情澎湃。果陀劇場將演出第112場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由戲劇大師金士傑及卜學亮,用嶄新藝術形式帶你重溫,那段刻骨銘心的生命對話。國光劇團的《百年戲樓》透過一雙繡鞋,演繹兩段故事,訴說三代情緣,使京劇一百年中的變化盡現眼前。
不能綑綁的創意──揮灑出年輕的汗水
充滿青春活力的年輕戲劇新秀:「沙丁龐客劇團」、「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以及「三缺一劇團」,分別講述著三個截然不同的故事:由馬照琪演出單身女子的《一個人的晚餐》、人與偶在現實和虛幻中的互動交替、賀湘儀在《耳背上的印記》中展現的自我追尋,三場實驗性演出必能令人難忘。
「台灣月」從11月1日至17日期間,有由十個劇團安排的31場表演──是在香港舉行的,節目最多、規模最大的台灣藝術節目。「台灣月」亦會與香港中樂團、藝穗會、進念.二十面體、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等香港文化機構合作,以促進兩地的交流。
為配合整個節目進行,「台灣月」亦舉辦了多個講座,邀請了各大藝團的表演者及文化界名人,包括著名編舞家周書毅、馳名中外的打擊樂家朱宗慶、進念.二十面體行政總裁胡恩威等,與大家分享表演心得,及其對藝術的見解。
相信「台灣月」會將鋪天蓋地的台灣表演藝術帶來香港,為我們的11月傳來熱鬧的「野台」文化,實是不能錯過的盛事。
「台灣月」
日期:1-17/11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K11廣場、藝穗會、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誠品銅鑼灣店
劇場節目購票:城市電腦售票網 http://www.urbtix.hk / 快達票售票網http://www.hkticketing.com
查詢:http://taiwanculture-hk.org / 2523-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