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的資本
雖然是因為媽媽對戲曲的喜愛,謝曉瑩才認識戲曲,但最初謝太卻不希望謝曉瑩成為戲曲演員。「我媽媽跟我說,若我真的很喜歡這事,未來再去想,但我沒有讀好書,將來便轉不了工作,擁有高學歷,將來的人生才沒那麼辛苦。她還覺得讀書明理,人生思維邏輯、文化水平會高一點,才不會被別人欺負。」她形容媽媽受舊日香港女性的啟發,覺得學業很重要,又以母親的心態,覺得粵劇未必賺得了生活,於是,謝曉瑩在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畢業,攻讀香港大學文學士、港大中文學院哲學碩士,卻始終不忘戲曲,讀的一切都圍繞著戲曲研究。為母親努力去學的竟也成全了她的夢,讓她成為了戲曲界能編能演的才女。
追夢的勇氣
在香港,要追一個戲曲夢要投入多少勇氣?別人看謝曉瑩,或許會覺得她已經得到比別人多的機遇,比如那時汪明荃找她出演《德齡與慈禧》,然而即使她早能出演正印花旦、參與劇本創作,她還是一再強調,要成為全職戲曲演員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做粵劇入行前你要肯定自己能拿一筆資金出來,置一身自己的戲服,而且那年戲服開始漲價,那些大靠,即是武唱那四支旗,從前三、四千元,我買的時候已是人民幣萬多元一套,兩年後我再回頭問北京方面,已經變成萬八元了,手綉的嘛,我要置一批質素比較好的,尤其是因為我不是從低做起,空降在一個正印花旦的位置。有很多人會質疑我如此好運,實力是否足夠,所以我更要想清楚是不是真的要入行。」
丈夫的支持
在這段掙扎的時間,有很多事情需要考慮,丈夫高潤鴻是做粵劇音樂領導的,都是晚上工作,謝曉瑩要考慮和丈夫共處的時間,另一方面她知道自己很愛戲曲,只是她總在擔心自己是否真的會成功。於是,丈夫一番話讓她下定了決心。「他跟我說,如果你覺得不做、人生沒試過是個遺憾,你就試吧,既然那麼喜歡,試過,不行就算了,為甚麼一定要計較輸多少贏多少?」就這樣,謝曉瑩入行了。
後來她要顯示自己入行的誠意,要改變從前業餘的形象,便辦了香港靈宵劇團和金靈宵。高潤鴻和謝曉瑩在藝術上追求的相當契合,她愛古老曲藝,丈夫也對戲曲的傳統很是熟悉,就按她的需要為她找了不同的師傅,教她規範的演戲技巧,尤其是在唱方面,而這時謝曉瑩陷入了低潮期,無法適應新唱法,連過去自己歌聲中引以為傲的感覺都失去了,讓她飽受抨擊。直到她遇見幾次唱紅線女作品的機會,丈夫鼓勵她去試,她竟忽然得到啟發,直到今年年頭已經唱得穩定下來,加上丈夫在設計他們劇團演出的音樂時,也按著她的歌喉編排,取長補短,於是她的演出漸漸得到觀眾的欣賞。
本土懷舊風味
在風格方面,謝曉瑩堅持要追求古老曲藝的感覺。「藝術的事,無論怎樣革新,重要的是要知道根本所在,之後才可以改。」她提到有人問她為甚麼不學現時流行的內地發聲方法。「我很欣賞他們的藝術,但他們的藝術是他們的,香港的粵曲卻保留了一種古老的味道。」我們常以為中國文化最傳統、最正宗的都應該在內地而不在香港,就如普通話,有人覺得比廣東話文雅,原來是我們不懂尋根,香港才是保留了不少美麗傳統的福地。「因為廣州文革嘛。」她回答得理所當然。
談到香港戲曲的風格,她一臉嚮往。「香港的演員有一種很強烈的個人風格,他們的行腔都是很古老的。」她提到梁素琴,梁素琴的媽媽瓊仙,爸爸梁以忠,都是那個年代的名唱家,他們古老的風格謝曉瑩從小就聽,也能輕易唱得出來。「或者我唱得不是最好,和這些老前輩比,我差了十條街,但在同輩之中,我走的路線是一種不同的風格。為甚麼當日我堅持不學內地發聲,就是很想試試,本土老倌都能找到一種很耐唱的發聲方法,為甚麼我不能呢?」
謝曉瑩,一個本土戲曲才女,連演戲也特別愛演才女,要堅持獨特的風格不容易,還好,她已經熬出頭來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