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角色、身份轉移
「對傳統表演藝術家,特別是戲曲傳統表演藝術家,他在台上的套子都差不多框住了。他一出來,一亮相就是一個款式,怎樣打破這個形式,都是這麼多年來我跟他們做實驗的一個方向來。」榮念曾跟 9 個演員合作差不多 6 年了,他們全部都是年輕一代最厲害的崑劇演員,有十多年演戲經驗,當中夾雜不同行當的。實驗傳統是榮念曾多年創作的宗旨:「我跟他們做實驗的時候,是跨越了行當的。由他們的行當,跳去另一個行當,例如是旦,他想嘗試做大花臉,然後大花臉又想嘗試做武生,武生又想嘗試做旦,即是他們換來換去。我覺得角色的轉移是很重要的,都作為一個創作的實驗。」他提到不單是舞台上的角色轉移,演員跟舞台下面的角色轉移,同樣那麼重要。他們嘗試代入從演員變為觀眾,然後再由觀眾變回演員的過程,挑戰演員與觀眾的界限。
除了角色轉移,榮念曾覺得身份轉移同樣重要:「我就常常跟他們說,我們先做一個行當,入面就作為一個傳統表演的藝術家。怎樣再從傳統藝術家除去了『傳統』兩個字,就變了藝術家,然後怎樣從藝術家變為一個知識分子,然後怎樣從知識分子變為一個有行動的知識分子?然後再回到一個人的本質,你甚麼都可以是。」他定義藝術家為非常關注怎樣表達自己關心的問題,知識分子就已經有一個社會責任,除了要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外,要累積學問,然後將學問應用在他們關心的問題上。所以現階段,榮念曾跟崑劇演員已經不在討論身段、方法、談得最多的反而是關於他的身份轉移,通過種種討論和多角度思考,擴展藝術家的視野。
避開純文化消費
「怎樣令到它不是一個純文化的消費,而是一個文化的認識呢?」普遍文化消費的現象就是觀眾入劇場看戲,心中已預期想得到甚麼,例如想大笑一番或大哭一場。實驗劇場則是要觀眾看一些他從來沒看過的東西,沒有既定的笑位、沒有預計中的劇情,相對上比較虛無,很多人可能會因此卻步,然而它的可觀性就在於「未知」:「我覺得劇場本身就是伸展我們的視野,但因為整個經濟體系將劇場變了一個消費的地方,少了那個協助我們刺激自己的敏銳度和我們認識的過程。我常常覺得劇場是一個實驗室來的,是一個學習的課堂來。」
榮念曾坦言:「我是不是不顧觀眾呢?都可以說是的。不是覺得觀眾不重要,我覺得想跟我分享實驗的觀眾,是會不斷跟進的。」
進念.二十面體《觀天》
日期:26-27/9/2014
時間:20:15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票價:$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