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潭尾與攸潭美
攸潭美是區內最大型的非原居民村,原來本名是牛潭尾村,後因村民想辦學校,想著要為村改一個比較有文化氣息的名字,便為村改了名字,於1931年攸譚美公立學校便誕生了,資金都是由村民自己籌集的,後來學校收生漸少,校方苦苦經營,2006年終於還是敵不過因收生不足而被殺校的命運,校舍懸空至今。這家學校是村民的心血,是村的地標,所以學生們精心用木頭仿造了一座雲石石碑,希望鄭重地紀念村民心中這所別具意義的學校。
不再豐饒的土地
看村的名字中有「潭」字,可見本來村的水源極為豐富,所以早年村內農耕、養魚業十分興盛,也有不少村民經營農場養豬和雞,至今雖仍有村民從事這些行業,但和從前相比數量也減少了。為了紀念村中的這些歷史,學生們為這些農場、金魚場、蘆薈場設計特色路牌,又在村民的家外牆畫出了村民舊時和諧閒適的農村生活,導賞旅程中就能一一看到了,只是讀著路牌上的歷史,再看看一個個早已荒廢、空空如也的農場、雞寮和魚池,不免令人唏噓。
至於村內的水源問題,也是各行業漸漸衰微的其中一個原因,最早影響水源的是政府在村上興建濾水廠,把山水都截去,後來錦繡花園落成,堵塞了河道,後來政府改善了河道才解決了河水泛濫的問題,而第三事就是港鐵在未有妥善咨詢村民的情況之下便在村內動工,聲稱要興建高鐵的通風樓,結果嚴重影響了村內水源,學生於是以此為創作靈感,分別在村民事務委員會的場地和兩間寮屋外牆上繪製油畫,其中一幅是一隻狗在為建築物上因工程導致的裂縫畫花,加上如電路板一樣的「夜空」,諷刺港鐵粉飾太平;另一幅是錦鯉被扼頸,從口中吐出高鐵的列車,諷刺村民養魚的事業因高鐵工程斷水源無以為繼,第三幅有一個漏斗,象徵昔日美好的農村時光流落至這一代時便只剩空虛,再回不去從前快樂的日子。藝術家李香蘭表示,這次活動讓學生們學懂無條件付出,關心村民,把村民的故事畫出來,是學生們在暑假中學到最美好的一課。
這個週日,救世軍將會帶導賞團,遊覽一系列同學的藝術創作和介紹村內歷史,另外亦設有生活墟,內容包括當地農作物攤位和特色風味小食攤位,襯著深秋天清氣朗,不妨到攸潭美村一遊,看看鄉郊的保育價值和藝術與生活的連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