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創意熱情大爆發
「三十而立」音樂會,顧名思義由一班年輕音樂家主理,得獎鋼琴家、節目策劃人黃家正,將聯同一眾差不多都是30出頭的音樂家,包括黃蔚然(鋼琴)、娉婷二重奏(周樂娉和周樂婷)(鋼琴)、Re.MIX Percussion DUO(王偉文和鄭美君)(敲擊樂)、孫穎麟(色士風)、何卓彥(口琴)和陳駿(低音大提琴),於音樂會上半場分別演繹法國作曲家波林(Claude Bolling)充滿爵士情調的《第一雙鋼琴奏鳴曲》,以及美國音樂大師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夢斷城西》的電影樂章;而下半場,他們與本地年輕作曲家張貝芝和劉子豪合作,盡情游走古典、爵士、流行和電影音樂之間,為樂迷帶來一場充滿活力的音樂體驗,探索音樂的多元面貌。
黃家正一直探索本地音樂不同的可能性,他把音樂路途上遇到的困難及信念投射到今次「三十而立」音樂會中,其錄像宣傳旁白「……喺香港搞音樂,困難重重,人人為生活奔波,冇時間去享受。……作為年輕嘅一代音樂家,我哋應該去諗點樣令明天更好;如果我哋都放棄,咁以後,點行呀?條路係難行,但唔可以唔行。香港人,就係永不放棄嫁啦?」可謂表明心跡。作為新生代備受注目的鋼琴家,其中最廣為人知,相信是在金馬獎得獎紀錄片《KJ音樂人生》裡十來歲的他,坦誠分享對音樂及人生的種種思考與掙扎。他自2013年起,與團隊以Music Lab之名策劃了多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包括2016至2018年間舉辦「Music Lab本地薑音樂節」,匯聚不少本地音樂家,積極推動本地音樂。近年積極和不同藝團跨界合作,如進念二十面體,讓古典音樂以更創新無界的方式呈現觀眾眼前。
述說香港爵士樂的傳奇
說香港音樂,不得不提爵士樂。自五十年代由上海傳入香港,在國語時代曲、西洋搖滾樂盛行下,爵士樂的存在猶如一股清泉。在當時華洋雜處的香港,亦出產了不少爵士樂好手,更於八十年代崛起,由café、酒吧演唱,漸漸躍入國際舞台。這些年間有不少本地樂手負笈海外,他們除了提升個人技術,擴闊視野,更與國際樂手建立起緊密的群體。今次「爵士盛會―傳奇與延續」音樂會,便由一班本地不同年代的爵士樂手親自挑選並邀請心儀的訪港樂手參與演出。當中有部分是他們曾經合作過的,也有他們心儀良久的合作對象。來自不同背景的樂手同台較量,在這個長約七小時的盛會,透過七節演出,向觀眾展現爵士樂的多元面貌:歐洲爵士/節拍音樂(陳衍光組合和亞歷克斯‧伍茲)、前衛派爵士樂(Mo-Men-T和馬丁‧斯皮克)、硬咆勃(朱文長、NTBM、肯德里克‧斯科特和李曉川)、現代爵士(關家傑組合和達那‧史蒂芬斯)、世界音樂(岩藝雅奇和瑪格達‧賈尼可)、現代/後咆勃(張駿豪組合和麥特‧彭曼)及融合爵士樂(包以正、羅尚正、內特‧伍德和山姆‧米那)。一場跨世代、跨國界、跨樂風的音樂會,熱愛爵士樂的你敬請引頸以待。
資深音樂家百指樂聚的盛會
「GENK與友人―百指樂聚慶生辰」,是一個集合十位音樂家、別具份量的鋼琴演奏會。「GENK」一詞,取了其中四位本地著名演奏家英文名的首個字母:郭嘉特(Gabriel)、劉綺華(Eva)、羅乃新(Nancy)和譚家傑(Ka-Kit)。四位俱為出色的鋼琴演奏家、多年來各自和本地、海外不同樂團合作和演出,在音樂教育方面更是不遺餘力地培育新晉。他們早於文化中心開幕之時已聯手獻技,其後多次作同台演出,可謂合作無間。郭嘉特自1989年起為香港演藝學院鍵盤樂系主任,於2003年被推選為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院士,他教授過不少國際大賽得主;劉綺華早年遠赴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完成音樂課程,近年致力於鋼琴教學,現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鍵盤樂系。羅乃新不單是著名的鋼琴演奏家,亦是多面向藝術家:電台節目主持、演員和作家,現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譚家傑現定居加拿大,曾任教於英國皇家北方音樂學院,亦經常以獨奏、室樂及合奏演奏家身分在世界各地演出。
四位功力深厚的鋼琴演奏家,在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院長蔡敏德的指揮及香港演藝學院室樂合奏團伴奏下,將演奏巴赫的《A小調四鋼琴協奏曲》;四人更分別聯同六位桃李滿門的鋼琴家:吳恩樂、林敏柔、胡景臨、黃懿倫、潘翠芬和蔡崇力演奏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德伏扎克的《斯拉夫舞曲》、威伯格的《比才〈卡門〉主題幻想曲》和郭品文為十位鋼琴家特別創作五鋼琴作品《喜三拾》的世界首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