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開幕節目大有看頭,中國國家京劇院的于魁智和李勝素,以及上海京劇院的史依弘等均是當今首屈一指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戲迷想必對他們已非常熟悉。他們分別帶來李少春的代表作《野豬林》和梅蘭芳的戲寶《西施》、《穆桂英掛帥》、《玉堂春》。另一看點是上京的女老生王珮瑜,香港觀眾對她可能較陌生,但她在內地可是相當火紅,俊秀的扮相加上清亮的嗓音風靡不少年輕觀眾。今次她將演出《硃砂痣》,我們亦可一睹瑜老闆的風采。另一亮點,由香港首位梅花獎得主鄧宛霞聯同國寶級藝術家蔡正仁、陸永昌將上演三場京、崑劇折子戲專場。鄧宛霞與蔡正仁同為崑曲泰斗俞振飛的高足,今次師兄妹合演經典「對兒戲」《販馬記‧寫狀》,讓戲迷欣賞到正宗的「俞家唱」。
崑曲的閨門旦一向予人莊重優雅的感覺,但今次鄧宛霞、陸永昌主演的《蝴蝶夢‧說親回話》,戲中的田氏是一個改嫁心切、春心蕩漾的婦人,鄧宛霞在演繹中加入花旦的表演技巧,媚而不俗,打造出另類閨門旦形象。值得一提的是,由京崑劇場近年培育出來的香港京崑新秀演員亦將在戲曲節中嶄露頭角。有京崑新苗從本地土壤中長出,甚是難得。
粵劇亦有新驚喜,紅伶新劍郎改編清初作家孔尚任原著的《桃花扇》,寫成新戲《媚香留情》。《桃花扇》現以崑曲版本最為著名,今次將此經典改編成粵劇,令人期待。今次將由新劍郎、南鳳、阮兆輝、鄧美玲、呂洪廣等老倌帶領優秀青年演員一同演出,傳承藝術,別具意義。另一本地節目,廣東四合院「八大音、說唱、廣東音樂及古腔粵曲」音樂會則結合了大八音、說唱、廣東音樂及古腔粵曲四種傳統廣東民間表演藝術,將這些幾近失傳的珍貴藝術重現觀眾眼前。
崑劇名家、梅花獎得主石小梅、胡錦芳及張寄蝶領軍的江蘇省崑劇院則帶來全本《風箏誤》及多齣傳統折子戲。其中《繡襦記‧賣興》是丑行戲的滄海遺珠,多年來甚少搬演於舞台,擅演者廖廖可數,瀕臨失傳,筆者有幸前年在蘇州親睹「繼」字輩老先生劉繼堯排演此戲,曲詞動人,確是好戲一齣。今次由名丑張寄蝶擔演,實在不容錯過,筆者亦翹首以待。
越劇雖為浙滬一帶的地方戲,但因曲調悠揚、細膩婉約而流傳甚廣,在香港亦不乏它的蹤影。今次戲曲節將邀請到上海越劇院多位梅花獎得主,錢惠麗、方亞芬、章瑞虹、單仰萍及王志萍等,上演多個動人愛情故事,包括《西廂記》、《孟麗君》、《西園記》及《孔雀東南飛》。由各流派的表表者演繹各自的代表作,讓觀眾一次過欣賞到不同流派的表演風格。
甌劇同樣是來自浙江一帶的地方戲,原名「温州亂彈」,後來揉合了不同劇種的特色發展而成。它的曲調相對簡單,以做工、武戲見長。今次甌劇史上首位梅花獎得主方汝將,夥拍院長蔡曉秋,帶領浙江省温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演出《白蛇傳》、《殺狗記》和《高機與吳三春》,相信能令香港觀眾大開眼界。
今年我們還能欣賞到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梨園戲。它起源於福建泉州,已有八百多年歷史,不少劇目皆承傳自宋元時期的古南戲。例如今次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帶來的《呂蒙正(殘本)》和《朱買臣(殘本)》,皆保留了古南戲的色彩,梨園戲表演藝術家、梅花獎二度梅得主曾靜萍將親自演繹,引領觀眾感受濃郁的閩南民間文化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