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者》‧我思故我在
著名的《沉思者》就位於羅丹美術館的前花園中,其實在羅丹美術館內,《沉思者》也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在《地獄之門》上、在樹林、在大門口、在室內,羅丹像是透過他的雕像,俯瞰世人,沉思著世人的無知與愚昧,一再給我們深刻微妙的警醒。羅丹將動與靜兩者的矛盾和諧的交融在一起,如一陰一陽,在俯瞰,在看;卻又在沉思,在想。
「存在就是被感知」。我們可從他的完美作品中感受到他對生活那強烈深刻的體驗。羅丹透過對人體肌肉線條的充分認識及掌握,以及對周遭事物獨特的敏銳觀察力,使得他的作品展現出獨特的生命力,有血有肉,展現心靈深處的摯深情感。
《吻》:羅丹一生中最痛
羅丹另一偉大作品《吻》,則取材於《神曲》中的一對悲劇戀人,有人認為這座雕塑的實際靈感來源是羅丹與他的女學生卡蜜兒的愛情。《吻》中的男女姿態柔軟優雅、肌肉細膩均勻、不但展現鮮活的生命力,還有那種熱戀著的深情。羅丹似乎對人類的身體著了魔似的。
羅丹與卡蜜兒的愛情故事,相信即使沒有看過羅丹的藝術作品,亦可能聽過這段風流韻事,而這段關係亦是在羅丹一生中至傷痛的烙印。他們在1883年相遇,當時卡蜜兒只得19歲,羅丹卻已經43歲。在他們同居期間,羅丹創作出許多情感豐富且聞名於世的雕塑,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這個《吻》。他們的戀愛維持了十五年,可惜的是,他們的愛情故事以悲劇作結。
卡蜜兒與羅丹同居期間,為羅丹的作品提供了大量的創作靈感,更有歷史學家肯定,羅丹的一部份作品甚至是出自卡蜜兒之手。羅丹曾說過:「你成了我最強的敵人。」
生命相遇的軌跡,是得是失,是賞是罰,歷史自有其見證……有時真教人感無奈。
卡蜜兒生命的最後30年在精神病院的漫長監禁中度過。而現時的羅丹美術館亦有展示卡蜜兒的作品。
愛的相遇本是人生莫大的幸運,但它有它的難度,有它的限制,不能有所超越,否則一切的恩恩怨怨,苦果自嚐……
愛是基於生命的慾望,有慾望而求不得,自然痛苦,自古皆然。
本文取材自【三聯書店】出版的《當蘇格拉底遇上金寶湯》——羅丹的「沉思中的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