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勃朗以敏銳的觸覺、生動的想像力和大膽用色見稱,其創作生涯豐富多元化,尤以自畫像著稱,畫作現時為各地多間頂級博物館的珍藏。他的感染力亦延伸至荷蘭以外的地方。1931年,他從萊頓搬到阿姆斯特丹並在當地設立工作室,不少藝術家隨之而受到其革命性風格所啟發,其作品深遠地影響後世的藝術家。是次展出的作品、繪於1651年《The Goldweigher’s Field》,是以往極少見的風景畫,隨著他晚年時與大自然接觸而成。畫面構圖自由寫意,具有生動、直接的動態,精心營造的氣氛使人有身歷其境的感覺。倫勃朗憑著其創新、富創意及充滿人性的藝術風格,成為西方藝術史上重要人物之一。
另一畫家魯本斯,其作品同樣代表了佛蘭芒藝術的美輪美奐,帶有華麗典雅的巴洛克風格。這幅油彩橡木畫板《威尼斯貴族肖像》更是當中的表表者。作於十七世紀二十年代,正值其創作生涯高峰,相信作品一直由畫家本人收藏至離世。儘管魯本斯極有可能根據一幅廷托雷托(Jacopo Robusti Tintoretto)的威尼斯作品畫成此畫,但畫中人卻應出自他的想像。 畫面所見他著重於光與影的強烈對比,以及他所看到的人物色彩。畫中沾著厚彩的筆觸,輕快的繪在畫布上,造成一種近乎發光的效果。他畫肖像的動機是出於對人性本質所繁衍的強烈興趣而產生,他亦忠實地呈現了各個時期不同的心路歷程。1600 年,魯本斯遠赴意大利,在威尼斯他臨摹了提香(Tiziano Vecellio)、廷托雷托及維洛內些(Paolo Veronese)的作品,將大師的造形與構圖觀念消化後,納入在個人風格之中。1620 至 1630 年間,魯本斯的風格由構圖清晰均衡的羅馬風格轉為巴洛克風格,設色也由清楚的顏色層次轉為混合色,其精緻熱烈的色彩,令人聯想到威尼斯畫派風格。1630 年到 1640 年間是畫家完全成熟的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用色柔和而帶感情,年輕時代的火躁銳氣,已為圓熟技巧所表現之醇美取代。魯本斯的畫室完成大量作品,一般是由他本人起草,畫出大樣,接著由一批與他簽約的附屬畫家及學生們接收製作,最後,再由他親自收拾整個畫面。所以,這位大師作品之可信度,得看他插手程度之多少而定。魯本斯可算是一個偉大的包工者,不僅油畫如此,在十七世紀大約有七百幅版畫,也是根據他的設計而完成的。此外,他那富有創意的頭腦,還發展到書本扉頁插圖之上。
最後,不得不提荷蘭派的風俗畫,畫家透過一絲不苟的細膩妙筆描述平常生活的一些東西,以世俗場景為主,藉著描繪社會精采豐富的日常生活為背景來反映現實,其中雅各布.奧克特維爾特(Jacob Ochtervelt)的《牡蠣餐》為很好的示範作。奧克特維爾特(1634-1682)與約翰尼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同期,擅繪十七世紀五六十年代貴族的日常,對衣飾、膚色及肢體語言的描繪極為細膩,完美捕捉光暗、顏色及布料光澤,此作一如以往,為畫家發揮得淋漓盡致的表現。畫中一男一女引誘挑逗,充滿曖昧隱喻,年輕追求者彎下腰身,愛意滿溢的向著穿得高貴的少女獻上一盤牡蠣,這是肉體歡愉的象徵。畫面中地上的小狗本來象徵著警惕戒備,此刻卻立起身子舔著女孩手中玻璃杯潑灑出來的酒,代表了牠或許失守了,無法周全護主。其身後凌亂的床舖、空空的鳥籠,暗示這裡不僅用來休息,更是滿足情慾的地方。 可見畫面裡有很多濃厚象徵的意思,畫家欲言又止,他在畫裡說了一半就停在那裡,留白的空間非常大,像極中國山水畫的留白。他就是捕捉該剎那後,讓這一刻凍結在那裡,他不讓故事延續下去,顯然他並不是希望在講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