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穗會40週年展覽 — 回憶及藝術作品徵集

|
Profiles Block

王禾璧獲美國哥倫布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學士學位,主修雕刻及版畫,另獲美國費城天普大學泰勒藝術學院藝術碩士學位,主修攝影。多年來她從事攝影與媒體藝術,藉各種靜態與動態意象探索城市景色的美學。她是香港攝影文化協會的創會會員,也是1993 年亞洲文化協會和1995年國際教育協會的獎學金得主。2010 年,獲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頒予「藝術和文化發展傑出貢獻獎狀」, 表揚她積極促進文化藝術活動發展的成就。2013 年,獲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頒發「香港六藝卓越女性獎——視覺藝術界別」。


方敏兒出生於香港,是一位獨立策展人,現於北京工作及居住。自1997年起,她曾任職於中央美術院美術館丶奧沙藝術基金與奧沙畫廊丶香港大學美術館丶1a空間與香港海事博物館。

李紹忠(b.1969) 是一位香港的雕塑家。李氏憑著他多年來對藝術的熱誠與興趣,使他邊工作邊創作,並繼續進修,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修讀雕塑專修課程,探索不同類型的創作媒介,包括速寫,石雕、木雕、泥塑、裝置藝術等,使他對藝術更了解和更熱愛。

洪強1970年出生於中國昆明省雲南市,3歲時來到香港。他先後就讀於香港理工太古設計學院(1990–1992)、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1992–1995年)和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及設計研究院畢業 ,主修錄像及電影藝術(1996– 1998年)。並於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他目前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助理教授及「燕老米的雅實驗室」(imhk lab)之創辦人。

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文學士(純藝術),主修繪畫。現居香港,工作室位於牛棚藝術村。陳氏作品以裝置、攝影、繪畫等媒介為主,題材多圍繞日常生活體驗與想像,以表達自身、城市及自然三者之關係。近年以古老的顯影方法(藍曬印相法),利用陽光和時間創作,把城市風景再次構想。曾於香港、澳門、法國、及北京等地展出。2011年於藝穗會舉辦《我們你們他們》首個個人作品展;2013年於法國十三區府比艾佛展廳舉行個展,部份作品為私人收藏。2008年成立「藝術到家」,致力推廣社區藝術及教育發展等。

Raymond Pang is a Hong Kong based sculptor and graphic designer. Graduated from Hong Kong Visual Art Centres, Pang’s artwork is critically acclaimed for his spontaneous and instinctive style.

曾德平生於香港。從事設計、裝置、表演、攝影、出版、藝術和設計評論。曾參與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國際性展覽,包括光洲雙年展(韓國)、威尼斯雙年展(意大利)、漢堡(德國)、紐約(美國)、東京(日本)和上海(中國)。 曾氏為Para/Site藝術空間的創辦人之一,自1996年,透過展覽、出版、研究和公開研討會推動香港當代藝術。自2006年天星碼頭及鐘樓藝術行動,與年青藝術家創立 We Are Society (WAS) 公共藝術組織,推動文化保育和公共空間生活中的創意發揮。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客席教授

鮑藹倫(生於1961年)是香港土生土長的藝術家,她的創作旨在加強我們對自身實體存在的意識,啟發我們思考存在當下此地的意義,並更進一步思考我們每個人身處的空間。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