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新勢力」
雖說是「新勢力」,當中亦沒忽略讓觀眾學會欣賞傳統藝術之美及承傳之責,春暉粤藝工作坊創作的舞台劇《戲裡戲外看戲班 2018》便是他們致力推廣粵劇藝術及教育的成果之一。2014年於英國愛丁堡藝穗節首演,其藝術總監為著名粵劇藝術大師阮兆輝,他說:「(粵劇推廣及教育)為何不可以走出去?若然只是掛幾件衫來解說,倒不如變成一個故事來發揮,生動之餘,亦可以從中顯示更多粵劇元素。」這個發生在戲班後台的故事,由年輕記者與戲班及製作人的問答中,緩緩道出粵劇的魅力之處。資深粵劇製作人鄧拱璧笑言:「第一次演出時並沒有加入折子戲,結果不少觀眾在困惑,真正的粵劇演出到底會是怎麼的模樣。後來,我們在與觀眾的互動環節中,把握時間讓部分演員上妝穿戴,希望觀眾欣賞粵劇的情緒持續下去。」其後他們在歐洲多個國家巡迴演出,包括荷蘭、比利時及意大利,去年更於首爾表演藝術博覽會足本演出。這次,本地觀眾可在高山劇場,了解粵劇的精萃。
日常中發現新的意義
「賽馬會藝壇新勢力」銳意把藝術帶進社區,舞蹈家黃靜婷於去年開始分別與香港懲教署及青年學院(飛躍計劃)合作,為青少年提供舞蹈工作坊,共同感受舞蹈的力量,尋找自身更多可能。她分享與學生有趣的點滴,學生由不願合作,到相信身體力行,嘗試以舞蹈表達自己,甚至自發去探索,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的反應,亦為她的創作帶來正面的影響。
這次由黃靜婷策劃的《遙遙之城》是她全新的當代舞作品,當中有一個巨大的圓球作為演出的一部分,原來作品是取材自希臘神話西西弗斯被眾神懲罰的故事,他需用盡全力把巨石推上斜坡,但快到頂時巨石便會滾回原地,這樣日復日,無止境又像是徒勞無功的勞動,讓黃靜婷思索現時人們的生活形態。她說:「西西弗斯每日都在做同一動作,我們便以此切入作討論及思考,我們每天在推甚麼上山?當中真的毫無意義?或許這樣的動作可能在不覺間影響他人?」這樣的反思不禁令人想起法國小說家、哲學家卡謬的想法,「人們必須想像西西弗斯是快樂的。」西西弗斯可能沒有出路,但他本身卻有其意義所在。她將會把作品帶到不同的地區及學校,融合舞蹈、道具意象、環境空間等元素,共同尋找流動的意義。她希望在大廈、多窗戶及擠迫的地方演出,又或是公園,從而與觀眾有更「貼地」的接觸。
尋回最原始的溫暖與感動
五張面具之下,是一張張清秀而又帶點歷練的臉孔,他們是李宛虹、張䕒文、潘振豪、蕭芷芊、孫志鴻,正是這次面具劇《爸爸》的綠葉劇團(Théâtre de la Feuille)當中的演員。綠葉劇團由黃俊達於2010年成立,以形體訓練為主,創作多元化並適合巡演的作品。顧名思義,《爸爸》就是講述父子關係,親情的故事,爸爸靠維修手錶把孩子養育成人,如今孩子需要把爸爸送到養老院,當中的轉折還是留待觀眾發掘。他們希望透過作品,探討生活中的各種事情,甚至是一些漸漸消失或已逝去的事,而整套劇並沒有對白,只靠面具、演唱的動作、燈光、音響等表達故事。是次監制及演員李宛虹笑言:「當然有困難的地方,一個動作、角度、呼吸的表達已有不同的意思,加上沒有對白,以身體來表達便要更加準確。」對一個演員的要求及精準度已經甚高,更何況是需要五人互相配合,確實令人拭目以待。
《爸爸》在2016年於廣州大劇院上演,2017年獲首爾表演藝術博覽會挑選作示範展演,其後在不同的地區巡演,如東京、台北、天津、北京、上海等地。「流浪」許久後,這次作為「藝壇新勢力」的首個演出,於九月首度在香港公演。他們表示不只是他們,作品也與他們一起經歷及成長,一個作品可以在兩年內不斷的巡演,即使如此,他們仍覺不夠,仍可達到更好的效果。他們笑言:「也許你會看到很舊的凳、櫃等,驟眼看很有古典的味道,那是因為我們都是特地去尋找二手物品,不過其實走了那麼多場,那些物品也自然變得很殘舊了。」這班年輕的演員在劇中飾演年長的角色,到時將會帶來一番怎樣的感動?實在拭目以待。
第二屆「賽馬會藝壇新勢力」
網址www.newartspower.hk 手機應用程式搜尋「JCNAP賽馬會藝壇新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