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ryangry 社會議題融入插畫
Angryangry今次於香港萬麗酒店展出的插畫作品,主要為交通工具與香港舊區的兩個系列。他視交通工具為穿梭香港的無數旅程,滿載昔日的回憶——他喜歡電車的緩慢,回味小時候與爸爸搭著「最節儉但又快樂」的天星小輪,還有被稱為「熱狗」的非空調雙層巴士:「讀中學時,在藍田搭至觀塘裕民坊,那條路線通常都是『熱狗』,特別記得以前在『熱狗』上吃雪糕的日子……」
不單在交通工具旁加上個人感受,Angryangry 所畫的舊區,同樣富有個人特色,例如描繪深水埗的作品,就有著今昔的對照:「葉問曾在深水埗大南街授課,我便借用過山車的原理,以對倒的形式映照著葉問授徒的片段。」
Angryangry 希望能以畫「地圖」的形式,將每一個地區一直的畫下去,但會用上特別的角度,而非攝影的那種記錄:「我比較喜歡誇張的手法,再加上想像力,例如行車天橋有點像過山車,而在上面行走的雙層巴士就像雙層過山車了;又把招牌畫得像填字遊戲一樣,造成一種錯摸的感覺。」他又嘗試將社會議題元素畫進畫中:「田生收樓時曾傳出扮鬼嚇阿婆,就在大坑的那棟舊樓上畫上鬼樣;舊樓的外牆像紙一樣一撕即破,象徵舊的事物會逐漸消失……」
廣告界出身的 Angryangry,不諱言自己的作品難免帶著廣告設計的影子,喜歡出來的作品要有爆炸性,再吸引觀眾慢慢咀嚼。「我針對的觀眾並非平時會去看畫展的,希望自己能成為他們的『入門檻』,我對此也有信心,作品屬於較通俗的。就像唐詩有白居易,也有王維那種抽像或超現實的嘛。」
讓大眾觸手可及
從事藝術創作與策展多年的鄧凝姿,同樣也不喜歡曲高和寡:「藝術不是指向市場的,而是應與普羅大眾親近……藝術是可以讓許多人接觸得到。」除了大幅的繪畫,多年前她已製作版畫模式的小書,「讓人可捧在手裡看」;後來又有布製的杯墊與衣服的改造,因為布料是每天最貼近身體的物料。
除了運用愈來愈貼身的日常物料,鄧在形式上亦不斷尋求突破。如今次展覽門口貼上的人像紙版,就是希望能藉作品跟觀眾互動,甚至讓觀眾將作品帶回家,而不是刻板的展品:「真人高度的人版紙樣,是模糊的面目,也不知是誰,但你跟他影相,他跟你的關係又是甚麼﹖……那就是互動中結合觀眾的反應,引發問題。」她又於早幾年開始一項繪畫的實驗,以數碼投影將將屯門大興邨的照片放在牆上,即使不是藝術專業的人,也能跟著相片畫畫:「想用科技證明人人皆可畫畫……既然有科技,不再相信在腦海中憑空想像了。」
由身份到地域的動搖
今次在 PMQ 的這個展覽,雖說不上是鄧凝姿回顧展,她卻形容展覽頗為豐富,因為那包含了她不同媒介、不同時期的作品,可說是稍稍追溯得到其創作歷程。例如她於 91 至 97 前的手作版畫小書《那時候》,98 年的手作小書《紅色城市》,以至近年的人物與地區繪畫,都可於今次個展中一覽無遺。
是次媒介、時期雖有不同,鄧卻仍專注於貼身的香港議題,97 前就是有關回歸、香港人的身份問題,今天則是城市的不斷發展,當中有著隱隱相連的脈絡。像布杯墊的原布,象徵殖民地歷史於自身的影響,鄧便嘗試以車線抹去或蓋掩已有的身份;2013 street people made a phone call to 2006 Lee Tung Street 則是在利東街的一趟時空交錯,追蹤已消逝的喜帖街。相對於回歸前的 “no identity”,鄧凝姿形容,現在的香港是 “no place”:「香港永遠也不是主體,不是焦點或中心,總是相對於他者,是別些地方的中轉站。」
兩位藝術家的個展是獨立舉辦的,可無獨有偶,都巧合地在「暫借」地方舉辦:為鄧凝姿舉辦個展的 Plum8,本身是網上藝術平台,曾於食肆舉行 Pop-up 畫展,今次則暫租了 PMQ 一個房間作展覽空間;Angryangry 的插畫展則是萬麗酒店「全球探索日」的活動之一,作品於酒店大堂展出,同樣屬非常設的展覽場地——都彷彿為 “no place” 這個判語,留下了另一重現實的註腳。
全球探索日:Angryangry 插畫展
日期:26/6-10/7/2014
地點:香港萬麗海景酒店(灣仔港灣道1號)
Plum8 Art PopUp!@ PMQ 「時間遊踪」
本月焦點藝術家:鄧凝姿
日期:21/6 – 31/7/2014
時間:12:00 – 20:00
地點:元創坊 S212(中環鴨巴甸街35號)
相關文章:隨性的遊戲 — 鄧凝姿「這裡的街道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