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賴建群
柯:柯大衛
陳:陳慶恩
鄺:鄺勵齡
問:由《蕭紅》開始,一連三套都是室內歌劇,其實如何界定室內歌劇與傳統歌劇?
陳:稱為室內歌劇,主要是因為樂隊的規模並非沿用大樂隊編制。今次只有九人,也沒有合唱小組,只由三人演唱。雖然如此,不等於局限了表達力,樂隊只有九人亦不見得要時刻用盡,重點在於如何步署。
問:創作上有遇到甚麼挑戰嗎?
陳:今次我覺得寫得頗辛苦,有時甚至有綁手綁腳的感覺,因為我會跟足每一個字的聲調去處理。我們用的是聲調語言(tonal language),真的很難處理。西方可以創作完優美的旋律再加上歌詞,只要節拍配合即可。但華語每個字有聲調上的高低抑揚,明明字的聲調向下降,我想旋律往上衝,這是不可以的。所以從作曲來說,室內歌劇不用處理大樂隊,我可以更專注於中文語言的處理。
問:我每見台上的歌唱家可以將這麼多的曲詞背熟演出,總覺得很厲害。現在準備的情況如何,你們又如何投入新劇的角色之中?
鄺:Professor Chan 寫的作品我覺得很「singer friendly」,容易唱、容易投入。我特別讀過原著,原著以「人」的第一人稱來敍事,「鬼」的一切都來自他的憶述,但歌劇中有女方的第一人稱,她其實在想甚麼?對男方的第一個印象是甚麼?
柯:可以問問意珩!
鄺:(笑)對,要問問。我現在覺得揣摩「鬼」的想法,隨角色的心態變化去唱會是難度所在。
柯:現在仍在背譜階段,可能未識驚!我有自己一套了解角色的過程,因為了解意珩的字是一回事,有時作曲家如何去演繹文字可以是另一回事。我會從文字和音樂中尋找屬於我自己的解釋。現在來說,先背譜,再唱進角色中!
問:歌劇的故事設定於1945年的上海。編劇意珩將兩位主角的交往由一段不算短的時期濃縮為第一幕的一個晚上和第二幕的天亮之後,也會加入由男低中音黃日珩演繹的原創角色「月亮」。音樂創作上如何配合?
陳:文本中有很多充滿意象的字和詞,例如「煙」、「氣色」等,我很有意識地用繪詞手法(word-painting)用音樂呈現。我的方向是盡可能跟足文本的要求。今次的文本中有要求加入一些音樂片段,例如第一幕結尾要不經意的加入德伏扎克的第九交響曲「新世界」第二樂章,之後劇中人會唱《何日君再來》和《瘋狂世界》,再引出二人共舞的探戈。要將它們組合,變得有機。有趣的地方是音樂創作可以隨著劇本的演進而逐步成型,這是最理想的。例如第一幕中「人」在江邊遇上「鬼」,我配上音樂時發覺我所寫的,其實很像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我就將那段音樂擴展,成為「月光」的主題,讓黃日珩發揮。
問:你期待觀眾可以從新劇中獲得甚麼?
柯:每一次演出都應該是一個旅程,我分享我對這個角色的感覺,可以帶着觀眾一路走過。
鄺:是的,可以領着觀眾同行,投入角色的狀態和演變。
陳:我不期望歌劇可以帶出甚麼大道理,只希望觀眾能享受其中。聽歌劇應該是種享受,即使「喊到飛起」,都是因為投入。若後人回顧這次製作,發現陳慶恩是這樣處理文字,原來中文可以這樣入樂—我最希望的就是這樣!
室內歌劇《鬼戀》(普通話演出,配有中、英文字幕)
日期: 12﹣13/1/2018(五及六)20:00 | 14/1/2018(日)15:00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票價:$340 / $420
於城市售票網(www.urbtix.hk)發售
查詢:2268 7321
查詢:www.lcsd.gov.hk/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