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態之中 逍遙物外
對於古琴這種精緻文化,其藝術性的探索,並不追求表演讓大眾市場接納,亦不會調整音色以迎合大眾。這種音韻,在乎的是自覺的啟迪,屬於自娛與培養心靈的室內雅樂。「現時連西方國家也開始推崇及欣賞古琴,它更被聯合國視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於是,大家一提起中國樂器,就不再只想到二胡、琵琶及古箏。其實這些樂器都是胡樂,與古琴內藏的雅樂味道截然不同。」
或許你不喜歡古琴的靜態琴音,但當古琴出現在你面前並從容不迫地彈奏,你可能很快便被其有虛有實的逍遙音色攝取靈魂。《易經》說,「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傳統文人雅士推崇的「琴、棋、書、畫」中的琴道,其琴弦聲響餘韻往往反映彈奏者當下的內心世界。「彈奏古琴從來不只是為了表演,所以完全不在乎流行性,彈奏古琴在乎的反而是與古琴溝通,亦是三五知己坐席一起分享的音樂。」
古語有云:「琴者,禁也,禁淫邪而以正人心也。」要達致古琴的虛、靜境界,首要是彈奏者的內在修為,即良好的品德才能成就古琴音。即使音少不花巧,但古琴師對樂器的講究,彈奏方式的用心,背後反映的正是無形的道。如何悟出此道,更需明白斲琴背後的嚴謹藝術。
斲琴藝術的幸存
問為何斲琴在香港得以被保存下來?「戰亂以後,受中國政治環境影響,人們覺得古琴守舊,音樂被認為需要為國家服務,所以只為自娛的斲琴開始式微,傳統工藝一度幾乎失傳。直至文化大革命以後,師父(蔡昌壽)是唯一一個仍堅持斲琴的人,所以精緻的古琴工藝文化能夠被流傳直到如今。」蔡老師的徒弟鍾兆燊先生憶述。
其實,古琴還有一個古老傳統,就是除了琴人懂得彈奏外,更需要懂得親手「斲琴」(斲音琢,意思是劈、削的意思,斲琴即是造琴的意思。)。這種手藝,實為集雕刻、漆藝、書法、音樂於一身的藝術。雖然斲琴看似複雜,不過最重要的,仍然是有人願意完整地將一套最傳統的工藝傳授給他人,「其實我甚麼樂器也懂得去做,但對斲古琴情有獨鍾的『上了癮』,太喜歡古琴的聲音。而且中國工藝不能失傳,所以除了口述教學外,由選擇木材到真正斲琴、細節到上漆油及調音,我教學生所有斲琴工序都需要自己一手一腳去做,而不是簡單流水作業式地砌模型。」相信就是這一種倔強的堅持,讓凡事在細節上講究的中國手工藝得到保存。
古琴本來就是文人雅士的音樂,屬於少數人的精緻文化,當中有一套紮實的哲學倫理思想。作為為知己彈奏的樂器,帶出感情與思想的境界,這是一種道的追求。沉浸其中,你或許不止找到心靈清泉,更能藉著古琴數千年的文化底蘊,重新發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