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投影,是次演出投影部分不多,只有兩次。第一次即用在故事的開始,即船上各人遭遇暴風雨襲擊的一場。不得不說,在舞台上呈現災難情景,用演員身體、音樂,讓觀眾體驗日常難以經歷的事件,其實就如超級英雄電影的賣座技倆,這種感官體驗觀眾通常非常「收貨」。而這次直接用意象的海水投影和演員的聲音把其取替,是的,觀眾必然會有更大的想像空間,但多少都會有點失望。投影的第二次使用正是上文所說結尾的黑白戰爭片段,配合著公爵走動的背影,刻意收起投幕,打在牆壁上,沒有實在的邊線,相信不少觀眾都看了一會兒才看得出這大概是當初一二戰的片段。這種投影看似隨意地傳達某種訊息的做法,筆者同意加在漫長的踏步中是適當的。但當我們一確認到「啊,這是戰爭的片段啊」,那種濃濃的「答案」、「訊息」、「說教」等意味亦洶湧而出。當我們意圖回想戲內的戰爭環節?又是空白一片。看著投影裡一二戰時期的服裝,又介乎於我們2020與戲中17世紀之間游離不定。這個在戲終的投影,其意味範圍也許就太廣了。
上文看似把是次《暴風雨》描繪成一齣悲劇,其實不然,以上只是它較嚴肅的一面。除了劇本本來在情節上的喜劇元素、歌舞、莎翁慣用的戲中戲外,導演更在開場時加插了十多隻精靈逐一介紹的環節:戲的開端和結尾都是眾多精靈在舞台上圍圈舞動的畫面。配合著燈光和音樂,還有上舞台與觀眾相隔的距離,整個場面營造的感覺都滿載著神秘感。要知道當假定觀眾對戲劇情節毫無概念,一開始就介紹島上林林總總的精靈和神秘魔法,爾後還逐一介紹精靈屬性,每一個演員所飾演的精靈都各有特色,真的禁不住以為整個故事都會圍繞他們、更深入認識他們。然而實際上他們只是在戲的開始和結尾出現。他們對於戲劇氣氛的營造有很大幫助,處理上真的令人感覺可以再獨立以他們為材料創作另一個故事了。
要談劇中最難以忘懷的一個時刻大概就是公爵原諒仇人那一刻。不知道是否這次演出版本把原著裡的公爵由男演員轉作女演員的緣故,寬恕的情節正正符合「脆弱,你的名字是女人!」,即使台詞不曾解釋過公爵突然原諒仇人的原因,觀眾也不感到突兀。反之,當平常自信不已,憑著掌握魔法而不曾碰過釘的公爵在動手要殺仇人的那一刻,那個「to be or not to be」的掙扎,終於把這個一直看似完美無破綻的角色打破,從猶豫著「not to be」是否正確的脆弱時刻,到最終決定了「not to be」後那個勇敢、正確、無畏的演繹。當脆弱的女人遇上哈姆雷特的掙扎,選擇了最「懦弱」的決定,卻造成最完滿的結局,成就更自信的自己,這大概是人性最動人的一幕。
當然,在現今仇恨滿佈的社會,相信有不少觀眾都理解不了、甚至接受不了原諒這個選擇。然而,整次演出,團隊也沒有要把《暴風雨》塑造成完全的喜劇,縱使「冤冤相報何時了」,但原諒過後,若是想起了謀殺國王不成卻被公爵寬恕了的大臣他那眼神,難道又真是了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