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奏樂曲是一個旅程
樂評曾形容張緯晴為「詩人,但同時是戲劇家」,並能奏出「最複雜而迷人的音樂」。訪問當日見她溫柔細語,腼腆而笑,暢談音樂時予人「純淨」的感覺。我問她對「詩人及戲劇家」的評價有何想法,她謙虛道:「從沒想過別人會這樣評論,可能因為我演奏的曲目,想表達的訊息,能順利及自然地表達出來。當日我應該是彈奏舒曼的作品,他是浪漫派的作曲家,而他的人格是有少少分裂:Eusebius是比較文靜、內向;Florestan是較為熱情洋溢,可能我自己也感受到這些性格,也能很快地轉換,而評判有可能聽得出這樣而寫下樂評。」那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別人認為我是一個比較嚴肅、比較安靜的人;我覺得自己傾向感性的。」
自4歲起學習鋼琴,自此一往無前且心無雜念。她曾在一個訪問中表示10歲已有立志成為鋼琴演奏家的心願。有沒有一刻想過放棄?她篤定地說:「沒有,其實是一個很自然的想法,因為那時已開始參加比實,亦有很好的成績。我記得當日十分享受在台上的感覺。就像一個calling(感召),發自內心想行這條路。」
她也聆聽其他類型如爵士音樂,但大部分時間及精神也花在古典樂上,因為古典樂的世界太大、作品太多:「尤其以鋼琴來說,曲目的種類多到你一生人也彈不完。而當時的音樂創作能呈現作曲家複雜的心情及內在的情緒,因此每演奏一個作品,我就像走進這些作曲家所屬的世界,充滿樂趣之餘,亦豐富了我的人生。我剛完成德國一個tour,我彈的曲目談及生命,如蕭邦的24首前奏曲(24 Prelude)及舒伯特臨死前寫的奏鳴曲。我覺得彈這兩首作品,一如經歷一個旅程。每次彈這個programme,我都好像帶聽眾一同去行這個旅程。」
梵志登與張緯晴
張緯晴9歲開始已跟Miss Wong學鋼琴,現在也會彈奏給老師聽,因為她認為無論任何年紀的人,也需要聽取不同人的意見。她深信比賽可汲取經驗,亦是令自己進步的方法之一。但參與國際鋼琴比賽是有年齡限制,若不能參賽,怎樣才可遇見更好的自己?「我覺得是演奏的機會吧,坦白說以往參加比賽是希望獲獎,比賽一刻已經是concert opportunity,讓別人看到你演奏的一個機會。現在很幸運,因2017年的獎項,為我帶來更多演出機會,包括今次與港樂的合作。」
港樂五月中剛完成了《梵志登與張緯晴》音樂會,張緯晴演出由拉威爾(Ravel)以兩年時間完成的作品《G大調鋼琴協奏曲》。她說:「我覺得這首Concerto是有很多characters 在內,可以展現出不同的層面,如有好多jazz元素,亦有古典音樂的元素。以前的Concerto,如Chopin、Mozart、Beethoven等,你會知道是鋼琴為主,但Ravel是20世紀作曲家,除了有好多鋼琴音色,亦可與樂團有好好的交流,有好多變化及顏色。因為有Jazz,有時更有幽默感。」她表示當中的鋼琴獨奏是簡潔而平靜,到一分多、兩分鐘才有樂團加入,漸漸有更多變化,她認為這個movement,像是看到一個生命的演化,一如生命中的不同際遇及面對的掙扎。
細問下,原來張緯晴在兒時已與港樂合作,她笑言當日經驗尚淺,十分緊張,但仍感受到樂團對她的關心及照顧。此刻再次合作,其中一個樂手對她說,仍記得兒時的她。「所以真的可以說港樂睇住我大,好榮幸可以與港樂一同成長,有不同演出的機會。如剛過去的3月在廣州有個特別形式演出,除了彈琴,亦需要指揮,我覺得這形式會有更加多機會與樂隊交流,因為你需要仔細留意大家在做甚麼,兼顧多項事情,好像要打開耳朵一樣。」雖然兩年前,她在法國演出時有同類型演出,但與港樂作此類合作還是第一次。
人生有太多變數,只好專注眼前事
談及未來想完成的事,她坦言這個專業有太多變數及不能預計的事,就如兩年前從沒想過會獲獎。她知道愈來愈多人彈琴,彈得優秀的人亦不少,加上社交媒體及網絡的力量,不一定靠比賽,也可讓大眾認識。「這個世界太大,而鋼琴的世界也很competitive,所以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現在可以有不少演出,我會珍惜每一次演出機會。我覺得只要忠於音樂,努力做好自己,自然會有各方面的機會。現時我最想專注於音樂,在音樂上思考如何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