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博士之讚辭
張學友先生—香港演藝學院榮譽博士 張學友先生出生於香港,是演藝界的天王巨星,名字家傳戶曉。1984 年,他參加全港18 區業餘歌唱大賽,從20,000餘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榮獲冠軍,並簽約寶麗金唱片公司(現為香港環球唱片),從此開展了他璀璨的演藝旅程。 張先生迅速成為大中華區以至亞洲的樂壇巨星,並享有「歌神」美譽。他的兩張專輯《真情流露》和《愛火花》於1992 年發行,單在香港的銷量已高達40 萬張。1993 年的國語唱片《吻別》亦打破多個亞洲地區的唱片最高銷量,逾400 萬的銷售紀錄至今後無來者,因而於2000 年獲環球唱片美國總公司選入1990 年代巨星名人堂,並於1996 年獲美國《時代雜誌》選為「新香港最有影響力的25 位人物」之一。 張先生於香港及海外曾獲多個音樂殊榮。1994 年,他在美國的Billboard Music Awards 中獲選為「亞洲最受歡迎歌手」,又在摩納哥舉行的世界音樂大獎中,連續兩屆(1995年和1996 年)獲得「全球銷量最高亞洲流行樂歌手」以及「全球銷量最高華人歌手」大獎。張先生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是首位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舉行演唱會的亞洲歌手。 除了是出色的歌手,張先生也是著名的電影演員,目前共拍攝接近60 部電影,不少角色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1988 年,他憑《旺角卡門》奪得當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1990 年,他憑《笑傲江湖》獲得台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他先後五次獲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2002 年,憑許鞍華執導的《男人四十》,在印度新德里國際電影節獲「最佳男主角」大獎。 1997 年,張先生擔任藝術總監並主演大型原創音樂劇《雪狼湖》,在香港連續上演42 場,至今仍是香港原創音樂劇場次的最高紀錄保持者,並在2004 年推出普通話版本,公開演出共計103 場,是華人音樂劇史上演出場次最多的音樂劇。2007 年張先生的《學友光年世界巡迴演唱會》在一年內到58 個城市完成105 場演出,創下華人歌手個唱新紀錄。2010 年《張學友1/2 世紀巡迴演唱會》在18 個月內到過77 個城市完成146 場演出,再次打破個人紀錄,締造「12個月內巡演現場觀眾人數最多」的健力士世界紀錄。2016年10 月21 日《A Classic Tour 學友‧經典世界巡迴演唱會》從北京開始,於2019 年1月29 日在香港完美落幕,歷時兩年三個月零八天,所經97 個城市,總場次為233 場,再一次刷新自己演唱會紀錄。 雖然身為演藝界的殿堂級人物,張先生為人謙遜,提攜後輩不遺餘力,也一直支持香港演藝學院的發展。2013 年,張先生替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第一屆電影製作碩士課程的畢業長片《一個複雜故事》友情演出,為影片生色不少,同學們也因張先生的參與深受鼓舞。2015 年張先生獲香港演藝學院頒授榮譽院士,以表揚其在表演藝術上的卓越成就。而在2018 年演藝學院畢業典禮上,張先生勉勵一眾畢業生,真摯誠懇,相信每位畢業生都印象深刻,深受感動。 張先生熱心服務社會,多年來參與不少慈善演出。於1998年被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1999 年獲選為世界十大傑出青年。2000 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上獲頒香港樂壇最高榮譽大獎「金針獎」,以表揚其音樂成就及對社會的傑出貢獻。 |
梁婉玲女士—香港演藝學院榮譽博士 梁婉玲女士醉心慈善事業,熱愛音樂,不遺餘力推動香港的專上教育。其對音樂的喜愛始於幼年,深信樂曲乃普世語言,有助紓緩壓力,洗滌身心,改善健康。她知行合一,致力以音樂貢獻社會,親身在不同慈善活動獻藝之餘,更積極支援音樂家追尋夢想,對年輕後輩關愛尤深。 音樂對青少年有正面作用,具陶冶性情之效,是梁女士一直以來的信念。因此,她持續以贊助人身分,竭力扶持與培育本地及海外新進音樂家。 梁女士於香港土生土長,後負笈美國,完成本科及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回港後先後任職摩根士丹利亞洲有限公司及法國巴黎銀行私人銀行部,現為家族企業AEG Investment 主席。她不僅馳騁商場,成就卓越,亦熱心推廣音樂,身體力行支持教育及文化活動,曾任首屆香港公開音樂比賽顧問及委員,為可造之材開拓在國際舞台演奏的機會,助他們在音樂路上力攀高峰。身為大會顧問,她力倡開放參賽資格,打破國籍與年齡限制,藉此加強國際及不同世代間的文化交流。梁女士也是寰宇交響樂團董事會成員。樂團乃非牟利組織,提倡以音樂宣揚和平,促進社會和諧,並積極支援在香港及海外畢業的本地音樂專業人員。此外,她亦是香港國際音樂學院(HKIMA) 顧問兼Hong Kong Music School(HKMS) 創辦人,並擔任HKIMA 青少年管弦樂團顧問。HKIMA 旨在為兒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一群)提供愉快共融的環境,讓他們學習、欣賞以至培養對音樂的興趣;HKIMA 青少年管弦樂團則主力引導孩子享受音樂的樂趣,建立對音樂的鑑賞能力。除推動音樂教育,梁女士曾聯同管弦樂團於大會堂及多個慈善活動中演出。 除積極以音樂回饋社會,梁女士亦全情投入香港天主教會的慈善工作,推動將香港明愛專上學院升格為聖方濟各大學。她秉持該機構「以愛服務」的信念,關心年輕人福祉,致力協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倫道德價值觀,充實自我,以行動體現明愛鼓勵學生「全人發展」的願景。身為明愛籌募委員會委員,她堅守弱勢學生必須享有接受專上教育機會的理念,並特別關注社會上「無靠、無助、無救」的一群,期望讓他們憑藉知識開創事業,最終提升在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活出璀璨人生。 梁女士對香港演藝學院貢獻良多,除撥冗參與學院事務,更於2019 年學院創校35 周年之際送上一份意義重大的禮物——捐款設立基金及獎學金,資助演藝學院學生赴海外及內地交流進修。上述基金為演藝學院學生提供了可持續的資助,對培育學生成為全面的表演藝術家極為關鍵。另外,她也是演藝學院籌款舞宴籌委會委員。籌款舞宴乃一項大型慈善活動,旨在籌募設立獎學金所需的善款,並履行學院向社會推廣藝術文化的使命。 |
榮譽院士之讚辭
Pamela Howard教授OBE —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 Pamela Howard 教授是一位活躍的導演和舞台設計師,主要從事歌劇和當代音樂劇的工作。她的作品包括大小型的製作,表演場地除了大型歌劇院外,也有一些是被忽略的空間。她先後就讀伯明翰藝術學院(1954-8)和斯萊德藝術學院(1958-9),繼而開展其輝煌的事業。 在2013 年,Pamela Howard 教授展開了她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項目,為加拿大歌唱劇《Charlotte - A Tri-Coloured Play with Music》擔任導演和舞台設計師,與劇作家兼演員Alon Nashman 和作曲家Ales Brezina 合作。該劇於2016 年6 月在多倫多首演;於2017 年7月在台北的第四屆世界劇場設計展演出;並於2019 年6 月展開世界巡迴演出,包括Jaffa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烏克蘭基輔的波迪爾區和利維夫的劇院、布拉格歌劇院New Stage,並在捷克Litomys l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 作結,大獲好評。 Pamela Howard 教授發起一些合作項目,通過藝術和音樂把不同地方聯繫一起。自2019 年起,她參與英國全年舉行的Insiders/Outsiders 藝術節,向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帶動英國文化融合的移民藝術家致意。她的新作《The Ballad of the Cosmo Cafe 》曾作為藝術節的節目於倫敦上演。 Pamela Howard 教授的著作《What is Scenography? 》被翻譯成七種語言,並剛發行了第三版,受到國際業界的高度評價。她是設計、舞台設計和藝術教育領域的傳奇人物,經常獲邀參加世界各地的藝術教育活動。 自1990 年代初起,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一直與Pamela Howard 教授緊密合作。她十分支持學院的發展,曾與設計系學生共同創作,亦在歐洲舉行的劇界會議、世界劇場設計展和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與學院交流。學院的一些校友更是她在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的學生。 在2017/18 學年,學院的舞台設計系邀得Pamela Howard 教授帶領主修佈景及服裝設計的學生參與設計項目,並於2018 年1 月舉辦了研討會。一眾學生於此次合作受Pamela Howard 教授鼓勵,積極在過程中追求卓越。 Pamela Howard 教授於2008 年獲頒授OBE 勳銜,以表揚她對戲劇的貢獻。她是皇家威爾斯音樂與戲劇學院的戲劇國際主席,伯恩茅斯藝術大學的客座教授,以及倫敦藝術大學的榮休教授。2022 年於卡加利舉行的世界劇場設計展將展出Pamela Howard 教授的作品,包括她正在以導演兼視覺藝術家身分埋首創作、以文化身分為題的原創音樂劇《Voices of Canada》(將於設計展的「當今傳奇」呈獻);其間亦會展出她的其他作品、刊物和電影。 |
蔣華軒先生—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 蔣華軒先生為國家一級編導,曾獲中國國務院表彰「為發展我國文化藝術事業作出突出貢獻」人士。他身兼舞蹈藝術家、編舞家、舞蹈界領導及教育家,於多個領域均取得非凡成就,集多方才藝於一身,在內地和本港均享負盛名。 蔣先生早年在北京舞蹈學校(現稱北京舞蹈學院)接受七年專業的舞蹈訓練,1963 年畢業後於母校開展其舞蹈事業,擔任教學及編舞工作;也曾於新加坡電視機構當舞蹈編導。1985年,蔣先生榮獲中央政府挑選,遠赴美國舞蹈節學習現代舞,為首位獲國家推薦參加該訓練的中國藝術家。 一直醉心創作的蔣先生,創編作品多不勝數,蜚聲國際。其中,《割不斷的琴弦》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30 週年文藝創作金獎」、《刑場上的婚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創作金獎」、《奔流》獲得「布拉格舞蹈節大獎」、《戰馬嘶鳴》膺「二十世紀中國經典作品獎」等。同時,他也活躍於中國舞壇,曾任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全軍高級職稱(表演藝術)評審委員會委員、香港國際華人華裔舞蹈聯會理事及廣東現代舞班顧問。 蔣先生與香港的淵源始於30 多年前。1989 年及1992 年,他先後為香港舞蹈團編演《三寸金蓮及其他》和《中國民間舞新編》。1996 年,蔣先生加入香港舞蹈團,擔任助理藝術總監;兩年後接任為藝術總監,直至2004 年離任。在任期間,他創作不斷,優秀舞蹈作品包括大型舞劇《梁祝》、《西遊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西遊記:孫悟空大戰火焰山》、《菊豆》及《黃土.黃河》。憑藉蔣先生的藝術貢獻及領導,香港舞蹈團躋身成為享譽本港及國際的專業舞蹈團。 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多年來幸獲蔣先生鼎力支持,屢次獲蔣先生授權搬演其作品;學生藉此挑戰自己,並了解中國舞的發展,實屬難能可貴的學習經驗。蔣先生曾擔任學院的評審委員會委員、顧問委員會委員及校外評審員,從不吝嗇分享其寶貴意見,對培育年青舞蹈藝術家亦盡其所能、不遺餘力。 |
古天樂先生—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 古天樂先生生於香港,為歌影視多方面發展藝人。1993 年,古先生加入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綫電視),其主演的武俠劇《神鵰俠侶》反應熱烈,令他成為華語地區內最受歡迎的男主角之一。1999 年至2001 年,古先生憑《刑事偵緝檔案IV》、《創世紀II 天地有情》及《尋秦記》,於無綫電視頒獎禮獲頒「我最喜愛的電視角色」及「我最喜愛的男主角」,奠定其一線男演員的地位。 除了在電視圈的成績非凡,古先生更是香港電影圈的中流砥柱,至今演出逾百部華語電影,片種繁多,屢有突破演出,多次於國際電影節及頒獎禮獲提名,當中包括康城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台灣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亞洲電影大獎及澳門國際電影節等。2018 年,他憑電影《殺破狼•貪狼》中的精湛演出,奪得第12 屆亞洲電影大獎、第12 屆香港電影導演會年度大獎,和第37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同年更獲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頒發「我最喜愛的男歌手」獎。 「能力愈大,責任愈大」是古先生的座右銘。他多年來熱心推動並支持本地電影發展,魄力非凡:2014 年起連續五年出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大使;2015 年成為香港短片競賽及國際短片展「鮮浪潮」董事局成員;2018 年贊助成立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同年榮獲第16 屆世界傑出華人獎。古先生現為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及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致力維護及協助香港電影業發展,備受業界推崇。 近年,古先生積極推動亞洲電影業發展,並為本地新導演提供不少執導機會,當中包括《五個小孩的校長》、《逆流大叔》,以及即將上映的《明日戰記》。古先生對電影業界的支持亦惠及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古先生曾擔任學院的顧問委員會委員,樂於分享意見,扶掖後輩。 樂善好施的古先生一向低調行善,至今於內地捐款興建逾百所學校。2018 年,天文學家楊光宇先生更把其發現的小行星以「古天樂」命名,以表揚其演藝成就及熱心公益的精神。 |
劉洵先生—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 劉洵先生是資深京劇演員及戲曲導演,自幼習京劇,師承李萬春、李少春、蓋叫天等京劇前輩,1958 年於中國戲曲學校畢業後到中國京劇院任職演員。1980 年來港後在香港舞蹈團和香港演藝學院任教。從藝以來,作品眾多,包括《鬧天宮》、《雁蕩山》、《武松》等。 1986 年,劉先生擔任《刀馬旦》的戲曲指導,進入電影界。1990 年在《笑傲江湖》中飾演東廠太監,獲提名第10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2013 年,參演電影《一代宗師》,至今參演近百部電影。其豐富的舞台經驗使他在文武戲中均有揮灑自如的演出,演繹正邪角色皆出色,擅一人分飾多角,享「千面如來」、「最佳黃金配角」的美譽。 自2000 年起,劉先生專注改編及導演戲曲,曾指導尤聲普、羅家英、汪明荃、陳好逑、李龍、尹飛燕、陳嘉鳴等名家。2013 年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中國戲曲節執導新編粵劇《戰宛城》,融合京劇劇情及粵劇傳統表演功架,保留「大鑼大鼓、大袍大甲」特色,指引當代粵劇的發展方向;並於2016 年執導《捨子記》。劉先生用心鑽研粵劇的表演特色和發展歷程,融合京粵兩種風格迥異的劇種,深受業界愛戴。 劉先生是演藝學院全日制中國戲曲課程的奠基者之一,於2000 年擔任課程統籌及藝術指導,協助制訂課程內容、聯繫業界,並教授基本功、劇目及專題研習等科目,曾為學院排演《五女拜壽》、《平貴別窰》、《未央宮》、《桃花扇》、《震天弓》、《乾坤鏡》等劇,擷取各劇種和表演藝術之長以豐富粵劇內涵,更帶領戲曲課程學生遠赴歐洲演出。劉先生作育英才,不遺餘力,於2011 年為課程畢業生創立的劇團新劇《拜將臺》執導和編劇,培育了不少現今粵劇舞台前線的表演工作者。 劉先生貢獻粵劇界30 載,是香港粵劇的中流砥柱,亦為學院戲曲課程奠下深厚的根基。 |
梁素琴女士—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 梁素琴女士為著名粵曲歌唱家、花旦和電影演員,擅唱能演,更創立了「琴腔」粵曲唱腔流派,素有「藝壇才女」之美譽,備受粵劇界人士敬重。 梁女士出身於粵劇世家,父親梁以忠為粵樂曲藝大師,母親張玉京( 藝名瓊仙) 為子喉歌伶。梁女士六歲首次在電台演唱古曲《罵玉郎》,成一時佳話,自此經常獲邀獻唱,並開展其精彩的粵劇生涯。梁女士唱腔獨特,婉轉跌宕,蘊含書卷氣,被粵劇行內人尊為「琴腔」。她曾灌錄多張唱片,與其父合唱的《唐宮綺夢》更被公認為粵曲中的典範。 梁女士唱而優則演。12 歲獲粵劇泰斗薛覺先賞識納為女徒,晉身梨園,隨覺先聲劇團及錦添花劇團演出。她曾長駐越南獻藝,擔任正印花旦。1949 年,梁女士初登銀幕,參演電影《孟麗君》。她戲路甚廣,至1969 年息影,作品約50 部,包括《兩個歌王》、《可憐女》、《香城九鳳》等經典粵劇電影作品。 梁女士於1969 年淡出藝壇,但仍繼續專心鑽研粵曲唱腔以及栽培桃李,多年來培育了不少菊部新晉。2014 及2015 年,梁女士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中國戲曲節擔任節目藝術總監,親自指導參演的新秀演員習唱古腔,當中包括演藝學院戲曲學院的畢業生,其提攜後學,可謂不遺餘力。 梁女士近年常與戲曲學院師生交流,也為畢業生建立演出平台。2016 年,梁女士出版《梁素琴粵曲唱腔藝術承傳》,收錄了戲曲學院講師周仕深博士所撰之粵曲作品,由梁女士設計唱腔及指導唱法,更讓學院師生作伴奏,彰顯了她對學院的眷顧和信任,令學院師生獲益良多。 梁女士的表演藝術成就獲多方認同。2012 年,香港電影資料館放映「琴韻動芳心─—梁素琴的電影世界」專題電影系列,以此向梁女士致敬。2015 年,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素心琴韻曲藝情》,記述梁女士與父親二人的藝術成就,以及分析「梁家腔」和「琴腔」的技巧,是粵劇曲藝教育的重要參考資料。 |
冼偉生先生—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 冼偉生先生為資深會計師及財務界專業人士,過去20 多年一直以專業知識服務社群。冼先生於1985 年畢業於英國泰恩河畔的紐卡素大學,取得會計和財務分析學位;現為英格蘭及威爾斯特許會計師公會、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1992 至2000年間,冼先生於馮祥記集團(後來成為瀚智集團)擔任財務總監兼公司秘書。他高瞻遠矚,憑着非凡毅力和商業才智,亦曾涉獵珠寶製造和建築工程領域,現為祥記馮祥建築有限公司董事。 冼先生除了在其專業領域發揮所長外,也在教育和房屋方面熱心服務社會。自2002 年起,他一直擔任香港房屋協會的委員。目前他是九龍塘學校(中學部)法團校董會的辦學團校董,亦為九龍塘學校(小學部)和根德園幼稚園的校董。 冼先生長期給予香港演藝學院莫大的支持,在1999 年至2003年間擔任校董會司庫,為學院提供許多寶貴建議。自校董會附屬委員會之一的審計委員會於2009 年成立以來,冼先生一直擔任該委員會的成員。 冼先生同時慷慨捐款,支持學院的發展,推動學院培育年輕表演藝術人才。他目前是演藝學院友誼社的永久銀會員。友誼社是學院的主要籌款組織,所籌集的款項大部分用作設立學生獎學金,幫助富有才華的本地及國際學生繼續進修表演藝術。冼先生多年來身體力行貢獻學院,深受各方友好、同儕和學院上下敬重。 |
David Strange教授MBE FRAM —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 David Strange 教授是一位備受敬重、享譽國際的管弦樂音樂家和教育家,曾在倫敦愛樂樂團、皇家愛樂樂團和科芬園皇家歌劇院管弦樂團擔任首席大提琴手。他對於年輕人的音樂教育有重大貢獻,在各音樂範疇均具豐富經驗和深遠影響力。 David Strange 教授於1975 年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正式成為大提琴教授,開展其教學生涯,在1997 年至2010 年間出任弦樂系系主任,並於2002 年獲頒授倫敦大學教授榮銜。他桃李滿門,許多學生都成為歐洲最優秀管弦樂團的主要樂師、國際知名弦樂四重奏成員,或於世界各地傑出的學府執教。 David Strange 教授服務歐盟青年管弦樂團逾30 載,其間擔任研究總監,肩負甄選和培訓管弦樂團精英的重任,使他們足以與舉世知名的指揮家同台演出。他於2013 年12 月辭任。 除了獲邀在歐洲和亞洲各地主持大師班外,David Strange 教授曾於澳洲國家音樂學院、西班牙薩拉曼卡音樂學院、荷蘭格羅寧根音樂學院和馬德里音樂學院擔任客席教授。他亦每年以客席教授身分訪問上海音樂學院,並於2013 年至2015 年擔任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的校外評審員和校外學術檢視員。 David Strange 教授為香港演藝學院貢獻良多,十多年來擔任音樂學院的到訪藝術家、校外評審員和校外學術檢視員。他一直在不同層面給予學院肯定及支持,包括為學生在英國組織大規模的演出;幫助吸引觀眾入場支持學院的音樂會,並錄得多場全院滿座的佳績;又對學生演出給予寶貴意見,循循善誘。David Strange 教授還不時向歐洲傑出的業界人士和教師引薦學院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在各頂尖音樂學院獲得席位。 憑着出眾音樂才華和卓越教學成就,David Strange 教授獲邀為眾多著名比賽擔任評審員。他致力促進學術和藝術發展,以在世界各地推廣優秀音樂為己任,包括為柏林Max Rostal 國際小提琴/ 中提琴比賽和貝爾格萊德國際青年音樂會大提琴比賽擔任評審團主席。David Strange 教授是威爾斯大教堂專業音樂學院的藝術顧問,也是倫敦伊頓廣場音樂會的創始總監。2013 年,他獲任命為愛爾蘭國家青年管弦樂團的藝術顧問和遴選總監。去年,David Strange 教授獲頒授MBE 勳銜,以表揚他對音樂的傑出貢獻。 |
王祖藍先生—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 王祖藍先生為著名香港表演藝術家,歌影視三棲,憑藉其精湛表演功底、出眾口才、突出幽默形象,一直深深感染着各地觀眾,2012 年獲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時,道出其如此成功背後之座右銘:「喜樂的心乃是良藥。」而「個性勤勉」亦是他的勵志格言。在學習路上,他十分珍惜跟隨不同藝術範疇的名師學藝,中學時期向配音領班盧雄先生拜師,鑽研電影及廣告配音技巧,此為其演出根基扎實地踏上第一步。 王先生對表演藝術一直懷着熾熱追求之心,中學畢業後入讀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的藝術學士(榮譽)學位課程,期間拜藝於京劇老師賀夢梨先生,深入學習戲曲文化,在學期間曾獲優秀學生獎、傑出演員獎及多個獎學金。憑音樂劇《錦繡良緣》及《星下談》分別獲提名第13 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男配角,這一切的學習成果給了他莫大的鼓勵。2003 年,王先生以一級榮譽的殊榮畢業。 在演藝學院畢業後,王先生加入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擔任兒童和綜藝節目主持人,及後參演多套劇集及編劇工作,創作一系列膾炙人口的「老表」劇集,是首位參與編劇工作的無綫藝員。王先生於「萬千星輝頒獎典禮」曾兩度獲得「最佳節目主持」,以及「飛躍進步男藝員」獎項,期間加盟英皇娛樂成為創作男歌手。他多年來為流行歌曲及音樂劇作品填詞。王先生於2016 年成立手工藝創作有限公司,專注影視投資及創作發展,多年來用心耕耘,成績斐然;同時間,王先生更榮獲中央和特區政府委任參與多項公職,包括香港電影發展局市場發展委員、香港演藝界內地發展協進會秘書長、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等。 王先生一直心繫母校,他首部執導演筒之《你咪理,我愛你!》(2018 年),邀得逾50 名演藝學院畢業生參與製作和演出,以及20 多名戲劇學院在讀學生參與歌舞演出,身體力行為栽培後進作出貢獻。2021 年王先生獲邀出任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首席創意官,將為提升本地電視業數字媒體發展繼續進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