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台灣觀眾了解香港的藝術與歷史
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召集人毛俊輝在傳媒簡報會上表示,籌辦「香港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我們希望製作一些有香港價值的並帶有我們的歷史和當下元素的東西,將我們的文化和人才介紹給台灣觀眾。」
今年「香港週」在演藝方面,秉承「繼往開來」的精神,表揚三位在香港表演藝術界舉足輕重的人物——鍾景輝、曹誠淵和羅永暉——而主辦方亦特地與台灣兩所藝術大學合作,上演他們的作品:有鍾景輝主演兼口碑載道的話劇《相約星期二》、羅永暉的意境音樂劇場《落花無言》和由曹誠淵栽培的編舞家桑吉加編創的作品《那一年.這一天》。而展覽方面,毛更是極力推薦:「去年我們在華山創意園舉辦的展覽很受歡迎,今年我們在台北當代藝術館預留了長達兩個月的展期,這是首次在此場地舉行的大型展覽,實屬難得。」
「以藝術之名」探問當下生活
為體現香港藝術的「活在當下」,展覽重頭戲是與台北當代藝術館聯合籌辦的「以藝術之名——香港當代藝術展」。八位參展藝術家包括程展緯、林嵐、文晶瑩、伍韶勁、張慧婷、鄧國騫、黃照達和又一山人(黃炳培),展出合共十三組風格迥異的作品,更以香港與台灣在社會及文化上的關係與差異作起點,引發與當地觀眾的交流。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譚美兒在會上介紹策展概念時,笑言香港藝術家向來喜歡做一些似是而非的藝術品。「如何『以藝術之名』?原來藝術家很喜歡以藝術來創作很生活化、似是而非的藝術,創作出來的包括『地產舖』、『電視新聞台』,甚至乎是一片能連結起台灣及香港的『天空』。還有藝術家說要在展覽結束時,派金磚予觀眾。」
譚美兒提及今次的展品,香港藝術家與當地學生及居民的互動是一大亮點。「比如又一山人的『紅白藍』本身很代表香港,殊不知原來『紅白藍』是從台灣引入,於是也連繫起香港與台灣在生活上的關係。」又一山人找來一班台灣學生,請他們分享當地生活的快樂與難過,從中收集他們對社會的一些看法,然後利用『紅白藍』字,並貼在藝術館外牆作展示。
而伍韶勁與張慧婷的作品亦具很強的互動性——先找來了百多位香港藝術文化界朋友,請他們提供各自「練習」的建議,然後請台灣居民試行這些「練習」,並寫下一些感想。「我們做文化藝術,就是想改變人的生活。但具體上如何去改變?於是便從習慣開始,找來香港藝文界的人,寫下每日要練習的一個動作,並將之成為你的生活習慣,也看看這『練習』如何影響了你。比如每天閉上眼一分鐘,如是進行,給自己一個靜下來的時間,便可能帶來一些新的思考。」而當地人寫下來的感想,都會在館內展示,觀眾亦可在場館內試著「練習」。譚美兒自言今次展覽從生活細節切入,望能引起台灣觀眾一些共鳴與反思。
作家展呈現獅子山精神
「創意香港」亦統籌了兩項與創意產業有關的展覽,包括由香港出版總會策劃的「香港年度作家展」,首次聯合六位獲頒「香港年度作家」稱譽的殿堂級作家:劉以鬯、西西、已故的也斯(梁秉鈞)、陳冠中、董啟章,以及本年度得獎作家李歐梵,以多媒體呈現他們的寫作人生。「相信在展覽中大家會感受到他們的個人情懷與獅子山精神……其實他們的文學作品,比如劉以鬯自五十年代起寫作,都呈現了過半世紀香港文學的光輝歲月。我們希望能將香港文學的活力與魅力帶到台灣。」香港出版總會理事尹惠玲介紹說。
展示香港傲人建築風景
另一個別出心裁的展覽、由香港建築師學會策劃的「築.跡——香港建築展」,內容分成三部曲:首部分展出過去五十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的得獎作品;第二部分則是由公眾在「十築香港——我最愛的.香港百年建築」中挑選出來的最愛建築;第三部分則展示了香港青年建築師的作品,揭示他們心目中「香港下一個百年」的建築可能性。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吳永順在訪問中表示,一個城市的建築,很能反映當地的價值觀。「比如你看香港是一個中西匯聚的地方,『十築.香港』裡入選的舊唐樓雷生春,對市民來說便是很有感覺的建築。另外,因香港地少人多,建築物向高空發展,而香港作為一個商業城市,做事講求效率,所以很多大型基建也同樣入選。」吳永順表示,展覽亦為了讓年輕人表達他們的創意,讓香港或台灣也能認識到香港這一班有才華的青年建築師,也期望政府可提供更多不同類型的項目,讓他們有機會發揮。
「以藝術之名——香港當代藝術展」
時間:15/8-11/10(逢周一休館)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香港年度作家展」
時間:10-25/9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2號倉庫「築.跡——香港建築展」
時間:10-25/9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3號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