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獲獎項目:
莊吳斌的研究《香港於東南亞的重現:三十年代至回歸的影像傳播》審視香港與東南亞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九七主權移交之間的歷史關聯,聚焦該地區攝影作品的傳播,旨在重新思考香港的歷史、文化與政治定位。殖民時期香港為東南亞華人社群出版並發行文化物品的中心,因而保存了一批豐富的歷史資料,供後人研究攝影及其在香港、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的傳播。
鄧麗雯的研究《南方方式:從南方藝術家沙龍到「44劇場」》利用亞洲藝術文獻庫的《紀錄未來檔案》,進一步審視南方藝術家沙龍對該區延續至今的影響。鄧旨在探尋1986年的南方藝術家沙龍及近年的「44劇場」在多媒體和實驗性作品中的聯繫,剖析兩批藝術家如何在全球和中國當代藝術的大語境下表達本土性,以及「南方」這一概念如何在全球文化、地域政治環境中形成與再生。
曾群凱的研究《感官、摩登與綠洲:從〈十二人畫展〉到〈重新啟動〉1987至2002年新疆藝術展》審視新疆在該段時期中的兩場重要展覽之作品及活動。該兩場展覽展示了新疆當代藝術的醞釀時期、萌芽與高峰,以及隨後的轉折。身處新疆這個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場域,曾群凱亦追溯新疆藝術在公共價值、視覺流變和社政概念等方面從中原及中亞地區所汲取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