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偉表示,M+ 是「以香港的角度、現今角度出發,配合宏觀與國際視覺文化」的博物館,志在反映置身中國文化中的香港文化景象。現時的 M+ 藏品,主要是以視覺藝術、設計與建築、流動影像這幾大範疇劃分,而流行文化則會滲透於所有界別之內。
李強調,以上幾個範疇並非獨立的不同部門,而是互相對話和充滿著重叠的領域。他舉例指:「例如 Map Office 本身是受過訓練的建築師,但同時也發表當代藝術作品;藝術家曹斐的錄像作品,也可以被視作流動影像。」
現時來說,M+ 的定位是以香港為中心,延伸至中國、亞洲及世界各地,期望能成為國際認可的平台,讓香港藝術家被世界各地的人所看見和發現,同時公眾又能在香港見到最優秀的國際藝術。
捐贈藏品達 13 億
M+ 收藏藏品政策是參照國際知名、由政府資助的博物館,於 2012 年 6 月獲管理局通過。考慮購藏建議時,西九管理局須考慮以下因素:創意和美觀、歷史及紀錄上的重要性、藏品間的配合和協調;技術性層面則包括藝術品狀態、來源和真偽、藝術品產權這幾方面。
這幾年 M+ 最重要的購藏和獲贈包括:M+ 希克藏品(收購一組共 47 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接受 1463 件藏品捐贈)、由劉家明所捐贈的 Tino Sehgal Guard Kissing、管藝捐贈 37 件重要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匿名捐贈者以現金捐款方式購置 Antony Gormley《土地》以及 Brown Family Annual Acquisition Fund 捐款予 M+ 未來十年於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購置藝術品。
由 2012 年至 2014 年 6 月 30 日,除 M+ 希克藏品外,920 項藏品中,有過半為香港的藝術家或設計師的作品,另有來自 51 位捐贈者的 2029 件作品,總價值達 13 億 5 千零 35 萬,高於以公帑購買的藏品價值。李立偉強調,藏品名單以開放的方式一直增添:「讓藏品非孤獨的存在,而是能配合其他藏品,述說新的故事。」
除收藏藏品政策外,M+ 亦會嘗試增加收購的透明度,唯獨不會公開個別藏品的價格,以免影響局方購置藝術品的議價能力。
當被諮詢會成員問到 M+ 的展覽時,李立偉回覆指,過去曾舉辦 7 次「M+ 進行」計劃,但要覓場地辦展覽,始終有難度,有望最快可於小型藝術展館裡面辦藏品的系列展。而於小型藝術展館落成前,M+ 現時的計劃是展示「流動影像」,於下年 3 月份左右舉辦展覽和放映會,讓公眾逐步逐步認識藏品,但談到藏品最核心的部分,「公眾就還要再等等」。